八桂大地唱新歌 ——广西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山海之遥,不以为远。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从秀美的山水风光,到醉人的民族风情;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到中国最大的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从“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到西江黄金水道……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此交流、交往、交融。历史深处的华章里,姹紫嫣红的文明,此处彼处,处处繁华;开放奋发的八桂大地,双向奔赴的领跑者,共享发展流量密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到广西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每次考察调研,“民族团结”一词都被反复提起。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广西取得哪些成效?
宜居宜业:幸福生活绘新景
基层城乡社区是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在广西,各民族群众睦邻友善、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随处可见。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南站社区,是广西第三、柳州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安置搬迁群众4000多户两万余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人口占94.52%。
“我们会帮助新小区居民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例如指导他们申请医疗和社会保障。”在南站社区政务工作站,社区工作人员石苏秀正在用瑶语与70岁的瑶族婆婆奶玉锋对话,回答关于高龄补贴的咨询。
南站社区居住着10多个民族的群众,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为民俗习惯差异,引发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这些矛盾该如何化解?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安局程村派出所。走进警务服务中心受理大厅,墙上“身到”“心到”“情到”六个字格外醒目。这是程村派出所的“三到”警务服务模式,通过“身到”鼓楼化矛盾、“心到”每户访平安、“情到”每人送服务等特色警务机制,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从而打造多民族融合社区的平安新样板。
“考虑到侗族群众习惯在鼓楼议事,我们南站社区沿用这一传统,把矛盾纠纷调解室‘搬’到鼓楼里,联合熟悉村规民约、具有很高威望的人进行调解,成功率高,达到案结事了的效果。”程村派出所社区民警杨柳谈到今年4月村民的一起用水纠纷,印象深刻。
社区,是城市中最活跃的“细胞”,也是民族团结、百姓安居的重要场所。在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居住有15个民族的居民,这个大家庭的社区服务活动天天有、周周有、月月有,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发展共享,各族居民就像家人一样常常欢聚在社区。
近年来,这些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基层党建,织牢精神纽带,做好治理服务,让各民族居民像石榴籽一样共创、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文化共振:匠心传承焕新生
道道绿波郁郁葱葱,层层银带环抱缭绕,座座吊脚楼错落有致,点缀在青山梯田之间,行走其中,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这里是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一个编织着艺术与自然的深山村寨。绿意环绕的龙脊梯田,坐落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2022年,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光影、风景、色彩的相映,构成了这个村子独有的乡村浪漫特色,也让无数国内外游客在此驻足。他们把艺术与自然交织成画,牢牢地镶嵌在这片土地里。
水稻是这座大山最独特的风景,而蝶变为世界级旅游区,靠的是近年来当地村民的持续努力。“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龙脊上独特壮观的梯田和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是我们的金饭碗,必须好好地开发利用。”大寨村原党支部书记潘保玉这样阐释他的理念。
随着旅游业的红火,游客纷至沓来,外出务工的青年纷纷返乡创业,他们扎根乡村,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新农人”潘德雄便是其中的一员,2012年他辞掉深圳的工作回乡创业,开办了一家融合瑶族风格和现代元素的民宿,为更好地丰富业态,他还经营了一家咖啡奶茶店和农家乐。“旺季入住率能达到80%。再加上农家乐,年收入最多时有50万元。”潘德雄回答得很坦率。
风景打底,产业引领,村子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收获了“金山银山”。今年2月,大寨村举行一年一度的旅游分红大会,全村282户获得725万元“年终奖”,户均2.5万多元。73岁的潘应芳一家获得旅游分红43974元,是村里获得分红最多的一户。“现在种田有分红,我这把年纪还能有这样的收入,真的很满足!”潘应芳难掩笑意。
近年来,龙胜出台多项措施保护和发展民族特色村寨。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的《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保护条例》,也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水稻也常被当地画家融入侗族农民画和刺绣作品中。三江县程阳八寨景区的侗画展示馆,展示着保存完好的侗族文化遗产——侗画。三江侗画是中国侗画的典型代表,以农民为创作主体,就地取材,在绘画技法上吸收了侗族刺绣、剪纸、服饰等民间传统美术的表现手法,主要描绘侗乡赶圩买卖、庆祝节日、喜迎丰收等场景。
在诗意的侗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三江侗画,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呈现百花争艳的美丽愿景。这种沉淀了侗族民间文化传统的当代浮世绘,正走出大山深处,走进大众视野。目前,全县有农民画作者超过600人,三江农民画产业的年产值超500万元,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舌尖经济:农旅融合开新局
走在柳州鱼峰公园,一首首欢快山歌飘扬在“鱼峰歌圩”上空。这是自发形成的群众性山歌活动,以鱼峰山为中心,辐射至柳州市的每一个角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如今,来唱山歌的年轻人多了,不少“90后”“00后”山歌传承人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来表演,即便户外暑气蒸腾,大家的热情依旧不减。
来自融水苗寨的“网红”山三妹,是位年轻的山歌主播。其团队成员来自壮族、苗族、瑶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她表示,希望利用好自媒体直播平台,传承山歌文化。在歌声的海洋中,这里成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大舞台。行走在八桂大地,回荡的歌声是人们对幸福生活充满信心的注脚。
柳州,这座有着强烈人文山水底色的现代工业城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终老于此,民间歌仙刘三姐在此羽化成仙;在工业时代,这里是中国西南工业重镇,广西1/4的工业总产值来自这里,诞生了柳钢、柳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这里有着典型喀斯特地貌风光,更有着闻名天下的小吃——螺蛳粉。
在柳州有这样一句话,“不食螺蛳粉,枉做柳州人”。美食的诱惑,最难将息。由螺蛳、猪骨和多种香辅料熬成的螺蛳汤,加上辣椒油,便是一碗正宗柳州螺蛳粉的必备汤底。近年来凭借其独特的口味征服众多消费者味蕾的螺蛳粉,不论吃过多少次,还是拥有惊艳味蕾的无穷魔力!汤头酸香热辣,米粉弹滑,搭配肉末、螺蛳肉、腐皮、酸笋,汤鲜味美,大快朵颐。
“2015年,我投资68万元,创办自己的第一家螺蛳粉生产厂。当时一共25人,每天手工生产2000包。现在我们生产线实现了半机械化,员工人数增长到近400人。”广西螺霸王食品科技企业负责人姚汉霖感叹着岁月变迁。
广西螺霸王旅游文化中心讲解员雷洁介绍,目前螺霸王在职员工中,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超七成,这正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生动体现。
柳州市明确提出“用工业的理念谋划推进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并通过打造螺蛳粉特色小镇,将其创造成国家AAAA级景区,带动一方经济。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355.21亿元,同比增长7.7%,目前当地有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合作社等200余家,带动30多万人就业。
这里绿水青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这里民族团结,农文旅融合活力无限;这里安居乐业,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山水相连的八桂大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盛开,唱响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