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看山西禹门口灌区如何浇出“晋南粮仓”

发布日期:2024.01.08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至:
摘要

晋南,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重要一域。历史上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即今天的临汾尧都区、运城永济市、夏县,先秦的不少典籍都对大禹治水有浓墨重彩的描绘,水安粮丰则天下大治,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部晋南农耕文明史就是水以及水利设施的创新发展史。


万里黄河沿着晋陕边界一路南下,在山西南部急转东北,劈山越岭划出一道弧线。一个个引黄灌区在此修建,禹门口灌区便是其中之一。它依托一座座泵站和一道道输水渠(管)将黄河水提引到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为灌区百万亩良田调来“生命之水”。


据统计,进入新时代以来,晋南临汾和运城粮食面积、产量分别占到全省的33%、34.6%,其中夏粮面积、产量更是占到全省的89.9%、90.7%。这意味着,“晋南粮仓”占到了全省口粮的90%。


山西禹门口引黄水务集团是山西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重要子公司。其管理的禹门口灌区是山西省最大的农业灌区,灌溉区域辖运城、临汾两市11个县(市、区),形成了黄河滋养“晋南粮仓”的大支撑格局。


  提质增面,拱卫“晋南粮仓”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龙门,是黄河的咽喉,此处两岸悬崖相对如门,传说唯神龙可越,故称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又名禹门。其北面是群山夹道的黄河峡谷,南面则是坦坦荡荡的平原。禹门口水利枢纽一级站就矗立在龙门下游不远处的黄河东岸。


  黄河水通过提水口奔流而出,从泵站提水,经过管道、渠道,大小水库调蓄,通过各级渠系流向农田,源源不断地为“晋南粮仓”输送“生命水”。


  “上世纪70年代初,山西省就开始在禹门口建立黄河提水站,利用黄河水浇灌农田。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黄河提水站的扬水量太少,只能解决附近一些农田的灌溉问题,大量的农田还是浇不上黄河水。”在禹门口水利枢纽一级站的提水口,山西禹门口引黄水务集团调度分公司负责人李荣望着脚下滚滚黄河水向记者介绍,“改革开放后,国家把黄河提水工程列入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禹门口水利工程属国家大型水利工程,枢纽工程总提水能力66立方米/秒,设计年取水量6.9亿立方米,是黄河沿岸提水能力最强的泵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农业灌溉发展步入“快车道”。以“夯实农业灌溉基础设施、扩大和恢复灌溉面积、扭转不合理用水结构”为目标,山西积极推进骨干灌溉工程建设、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泵站改造等重点工作,为保障山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河之水沃良田,“晋南粮仓”仓底实。随着禹门口水利枢纽改扩建工程的不断推进,通过持续改建供水设施,完善供水服务,禹门口灌区的输水管网触达更深远,供水覆盖面逐渐扩大;通过以创建节水型灌区、标准化管理灌区为抓手,在不断引导灌区农民“大水漫灌”为“畦灌”的基础上,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工程项目,不断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灌区运行管理水平,灌区的灌溉效益逐年提升,沃野变良田。


  禹门口灌区包括禹门口、禹门口东扩、浍河、汾南、西范5个直属灌溉片,设计灌溉面积123.24万亩,同时还承担着向运城、临汾两市所属相关灌区提供水源的任务,为晋南地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支撑和水保障。下一步,随着“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和禹门口灌区“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以及西范灌区东扩工程、禹门口灌区(四片区)新增恢复灌溉面积项目的实施,禹门口灌区的服务能力将实现高质量提升,更好助力农业生产节水增收,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山西是全国的农业旱作区。晋南光热资源充足,是山西的口粮地。水支撑和水保障为晋南一年两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山西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省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张软斌说。


  应浇尽浇,“解渴”晋南粮田


  站在禹门口的河岸边放眼望去,滚滚黄河水奔涌而来,激山为浪。禹门的出口处,两岸骤然收紧,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河堤处伫立一座鱼跃龙门的雕像,相传禹凿龙门、鱼跃龙门的神话皆是发生在此。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农田灌溉的骨干网,灌区工程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禹门口水利工程是晋南地区集泵站、水库、灌区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工程从河津禹门口黄河干流取水,分南北两线,通过多级提水,分别向运城、临汾两市11个县(市、区)提供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用水,同时承担向汾河干支流和古堆泉域生态补水的任务。


  2020年8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向禹门口水利工程核发取水许可证(取水(国黄)字〔2020〕第511004号),与旧许可证相比,新核发的取水许可证年取水量由1.85亿立方米增加为4.73亿立方米,可受益农田更多了。


  2023年入夏以来,禹门口灌区涝旱急转特点突出,各灌溉片需水时间集中,用水高峰期供需矛盾激增。“农业灌溉关系到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山西禹门口引黄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运城分公司总经理马喜彦告诉记者,“为了又快又好地解决灌区用水问题,我们在每个灌季前都要提前谋划和安排,做好泵站和渠道维修养护工作,制定灌溉运行方案,坚持优惠电价水价,搞好各项服务工作,努力让灌区农作物应浇尽浇,让灌区群众满意。”


  夏浇期间,运城市稷山县汾南灌溉片旱情非常严重,四干西支上游村庄灌溉用水量较大,下游西小郝、白池等村农作物不能及时灌溉,地里种植的玉米几近旱死。发现这一情况后,马喜彦立即安排从五干西支增加临提泵调水,解了西小郝、白池等村玉米夏浇的燃眉之急。据初步统计,白池村2023年夏浇灌溉用水量超过80万立方米,成为汾南灌溉片的用水第二大户。


  在运城河津市的张家堡扬水站,记者见到了奔波在农灌一线的配水员王江虹。“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两块,一是在农灌运行期间认真做好巡护工作,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确保渠道运行安全;二是多去村里跑跑,多了解农民的用水需求,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做好配水和量水工作,给群众浇上明白水和放心水。”王江虹说。


  数据显示,在2023年78天的夏浇过程中,禹门口水利工程单日最高供水量达到120万立方米,较以往单日最高供水量116万立方米再创新高;单月供水量达2900多万立方米,较以往单月最高供水量2783万立方米再创新高;累计农业供水5947万立方米,超过以往5679万立方米的最高纪录,灌溉面积56万亩次,实现夏浇供水新突破。


  一年两作,富足晋南农户


  灌区规整的田地旁,一条条小的配套渠仿佛从总渠上延伸出来的枝干。灌溉时节,渠里的黄河水载着农民丰收的希望,流向这里的每一亩田地。


  “我们村原来都是用深井水浇地,但是井水流速慢,在地里渗得快,浇地的成本高,差不多一亩地要一二百块钱。”回忆起之前用井水浇地的日子,河津市僧楼镇贺家庄村村民贺小厂情绪略显激动,“我们贺家庄村的收入主要是靠种粮食。种地成本高了,我们的收入可就少咧!现在用了黄河水浇地就不一样了,黄河水水量大,浇地速度可快,还比之前便宜了不少,现在一亩地也就花个三四十块钱。”


  农谚有云:多收少收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水。对于灌区农民来说,禹门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降低了种粮的成本,更是为他们带来了过去不敢想的增收。


  “咱山西这边的气候就是‘十年九旱’。没有黄河水的时候,井水贵就算了还不够用,种粮食主要靠老天下雨,所以一年也就能收一茬,而且收成还不咋好。”贺小厂告诉记者,开始用黄河水灌溉以后,每年村里收割了小麦之后,都能再复播一季玉米。而且跟井水相比,黄河水的灌溉更加充分,庄稼收成也更高了。


  “现在我家里有8亩多地,小麦平均亩产1200余斤,玉米平均亩产1600余斤。咱就算上小麦和玉米每斤市场价1块5,那我每亩地每年的毛收入就是4200元,8亩多地可收入3万多元。跟没有用黄河水时相比,我一亩地至少能多收入2000元。”这笔经济账,像贺小厂一样的灌区农民算得很清楚。种地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在端稳‘中国饭碗’的路上,做好禹门口担当、发挥国企力量,作好山西贡献是每个禹门口人的愿景和使命。”山西禹门口引黄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效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