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建闽清县:老知青点来了“新知青”
福建省闽清县作为山区县,历史上曾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奔赴”的目的地之一,于是留下了多个农场和知青点。当我走过金沙、上莲(佳头)、雄江、桔林等几个乡镇的知青点后,心情颇为复杂。这些知青点位置往往较偏,均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像一个个小村落,布局紧凑、屋舍俨然,多为青砖混凝土结构,比乡村里一般的木扇房、土坯房要高一个等级,但还没有达到套房的水准,已然是当年最时新的房子了。数十年一弹指,建筑的历史韵律和风雨洗刷出的沧桑风貌很是鲜明。当年这些地方曾集中安放着激情燃烧的青春,一度热气腾腾,充满着热血、春意和人间烟火的繁华,只可惜时代变迁,圆缺无情,昔日的人声鼎沸,变成了人去房空,寂寥荒废。问及村民,那些老知青还回来吗?得到的回答是:有过,但越来越少。有没有部分知青在当地婚娶安家?答曰:不知情。是的,人事代谢,故人、故事皆在流失。曾经的知青潮涌而来,又潮退而去,算年纪都七八十岁了吧。岁月不居,散落成各的他们,甚至凋零过半了吧,能够回到原地的人,自然是越来越“少”了。
我曾想,这些孤独兀立在群山之中的建筑群,或许得像诸多日趋败落的空巢农房一样,会走上旧村复垦的路,拆除了还地于自然。所见却是部分知青点因其建筑的质量和容量,被一些村组织或村民努力活化利用着,但到底是同高路远,多半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况,投入的成本未必能够收回,久而久之就如老村的剧场一样,沦为了杂物的堆场,充斥着混乱与霉尘。在城镇化大潮的催化下,当年他们奋天战地的地方,连村民也都搬离殆尽了。历史的大幕开合之间,一个时代的舞台,一代人的去留,有如一股微尘,随风来去,不见回响。老知青们再回“娘家”,再入故园,迎接他们的也多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柴扉锈锁守烟尘”了,徒增落风流水春去远的感慨。
然而,雁过留声,人过留迹。很多联系建立后便生成了客观的东西。知青点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实践的见证者和一代人记忆的载体,天然地会呼应乡村振兴、回哺农村的新时代振频。当我再次到佳头知青点的时候,上莲乡正积极推动“心上莲”农文旅项目落地发展,他们引进了一批有情怀的客商,对知青点进行保护性提升改造,并整体推进周边配套休闲游乐设施建设,倾力打造特色乡村休闲民宿。佳头知青点位于半高山,早晚温差大,暑季凉爽,又地处群山之中,开门见山,周边植被密实,生态环境十分优良。乡干部很细致地跟我聊起了开发畅想:除了把知青点打造成民宿,近处还有约200亩的高山茶场,可以分割成5-8亩一个单位,再配套建设精致的管理房,兼作茶场农舍,平时供管理、采茶的人居住,闲时也可以流转了作为山居体验屋出租经营。或者通过发动城里人来认养茶园,以承包的方式经营,既获取沉浸式的山居体验,还可以开展采茶、制茶、茶艺等活动,也可以委托当地茶企代采代加工,制作高端私家茶。山下几公里处就是一片平原良田,已经推出四季蔬菜采摘和“城里人一分田”项目。这样,三点一线,与镇区构成一个扇面,总体上形成“山野无界,心安上莲”的一个新农村业态。
上莲乡佳头的知青点。
闲置的东西,一经找准了价值定位便成了资源,再找到激活资源的钥匙,便有可能变成效益。通过这些描绘,我似乎看到了一番新农村生活的美好画卷。但资源本身不会自动活起来,还得靠人才与智慧来引爆。当前乡村的困局在于成了“山多人稀”的远方,不仅难得高级人才落户,就连当地培养的各类人才也是以离开为指向。诗境的构建和诗意的呈现,急需一批有情怀、有才干、有行动力的人来促成。难得的是,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一批有志知识青年本着“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来到了农村,来到了闽清,着力开发乡土项目,以实际行动振兴乡村,我们称他们为“新知青”。上莲佳头的老知青点便来了一批这样的“新知青”。由省科技特派员许国发、沐瑶老师为代表的一支城市志愿者,于近期深度入驻上莲乡,与乡党委政府一道,发起了打造“心上莲”建设为主题的百日攻坚战。他们住在乡人才公寓,吃在乡政府食堂,扎在乡村一线,虽条件一般,却以苦为乐,踩点、定路线、定项目、作规划、定标准、定进度,一山一水,一村一寨、一屋一瓦,一草一木,当地百姓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但在他们眼里,皆是珍宝,细细端详,认真琢磨,谋划着如何激活,思考着怎么联结,恨不能瞬间点石成金。留守的村民们,从好奇地远观他们的指指划划,到慢慢靠近了试探、询问,到熟络地参与聊天议论,再到一见面就热情地奔上来问候并送上西红柿、黄瓜等新摘的果蔬,日渐把他们视作自家人。而“科特派”老师们也主动与他们打成一片,听取他们意见建议,吸引他们参与讨论、策划,打磨出接地气的开发方案。他们日日有步骤,周周有进度,几栋古宅修复活化利用,几个景点串珠成线,几类资源互动互联,思考、研究、议定、实施,既有条不紊,又紧锣密鼓,推出的日记式抖音作品,既是向大家公告工作进度,又是倒逼自己稳实地兑现百日攻坚的承诺,还增加了项目建设的舆论热度。群众们相信,才华加持情怀,能力加持责任,行动加持态度,这一帮“新知青”们定会把老知青点乃至整个家乡做得风生水起。
其实上莲乡佳头农场的老知青点并非“新知青”们的起点和唯一的试点,他们更早就在闽清大地上铺开了一系列的新实践,做了许多扎实且叫好又叫座的项目。“科特派”也并非“新知青”的唯一队伍,他们有大学生、留学生、台湾同胞、有为青年等,虽身份不同,切入点不同,但殊途同归于为闽清的乡村振兴奉献力量和智慧。这些年,他们出题、选题、定题、破题、解题、交题,为闽清奠下了一块又一块新时代新乡村发展的基石,结成了累累硕果:
——为闽清打造了地域品牌。如福建省科特派许国发老师,在桔林乡打造了“梅好桔林”农特产品品牌,并应乡党委政府的委托,在城关经营起了“梅好桔林·农夫集市”门店,将藏在深闺人不识的山乡优质水果推到了城区,并从包装、保鲜、运输、运营、电商等方方面面策划推进,打通了产销之间的瓶颈,从而破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继而在桔林乡尚德村实施了桥头坪厝的修复与活化利用和“云上尚德”品牌的树立和推广。他本是省青年美术协会执行秘书长,在城市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不错的事业,却选择了闽清,选择了乡村,一头扎进闽清最偏远的桔林、上莲等乡镇。此来三年,虽家有幼子,却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闽清的事业上,生生地闯出一条“乡下路”来。
而清华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则选中了梅溪镇的樟洋村,于2018年与闽清县共建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闽清站。樟洋是一个耕读传世的城郊半高山村,古朴沉默、清静寂寞,作为项目参与者之一的郑文凡却长期扎根乡村,从无到有,从生疏到熟悉,从外来客到常住户,村容村貌怎么整理,古厝民居怎么修复,乡村农特产品怎么经营,农文旅线路怎么安排,节庆氛围怎么布置,宛如村子的大管家。参加实践的学子来了去,去了来,而呆得最久的他,处出的感情也最深,肤色都晒黑了几个度,气质也与农民接近了起来,基本上变身为“樟洋村人”。近年来,清华大学、闽江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团队还与闽清县橄榄露非遗技艺传承人共同打造了“一榄情深”闽清橄榄特色品牌,创新出“小农户+大学生”运营模式。
樟洋村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
——为闽清创建了三农服务平台。闽清三农服务超市的创始人和掌门人杨小浪则专注于闽清的三农服务综合体和县域乡村振兴人才创业一站式孵化体系的建设。2018年初,他刚与闽清县建立合作关系,就为闽清果农滞销的脐橙、雪柑、沃柑打开了市场通道,以实际行动助农扶农,帮助果农挽回了不少损失。此后,还在运营闽清橄榄品牌和营销渠道,为农民提供新特优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指导、策划农业节庆活动等方面做出了不俗成效。还定期组织农技、经济文化培训和短视频制作、直播带货等电商专业技能培训,为普及现代农业科学技能知识,提升新时代农民素养做了许多工作,一点一滴地改变着农民、农业、农村的状况。
——为闽清做出了新农业示范。王永源则是直接投身闽清大地的“新知青”,他在闽清流转田地亲自经营农庄,建立缘凤农场,种植起板栗南瓜、糯玉米等网红农作物,与福州大型超市建立了长期供货的合作渠道,并发动周边群众参与扩大种植,真正形成了示范引领的“公司+农户”“订单+生产”的新农业模式,为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虽然在田地一线烤得黝黑,出落出一副地道农民的模样,但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农业,能带动农民们赚到钱,帮助大家以农致富,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为闽清提供了青年服务基地。还有组团式的各界青年也在闽清地面上发挥着“新知青”的作用。如归国青年留学生们在塔庄镇的梅坪村打造了海归青年创业基地,海峡两岸青年协会在闽清注册了3家运营公司,落地了包括雄江镇创客小镇在内的十多个实际项目,还在闽清连续举办了三届海峡两岸青年节活动,较大地提升了闽清的影响力。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新时代知识青年,踊跃投身于闽清山水,在农村一线注入了青春活力,带来了文化知识,带动了项目建设,推动了新时代新农村的新发展。其中既有具体的一村一点,如一个老知青点的开发提升,一座古厝的修复和活化利用;也有一些模式的探索和完善,如各乡镇文史馆的建设,文化logo的提炼和整理,县域文化标识体系化和游玩地图的制定等,从点状切入,线状提拉,到扩面、组局、成系统,其用心之专,谋划之深,行动之实,布局之远,非以乡村为家,以乡村振兴为己任者不能达。
当我与“新知青”聊天谈心的时候,他们一致地感慨:没想到一到闽清,就坚持了这么些年,也做了这么些事。从当初的千头万绪,到慢慢地理清思路,到一点一点地做出成果,再到总体上有了一镇一业,一村一韵,一厝一风的思路与实施,甚至还可以展望到这些实践形成整体效果的美好愿景,虽一路艰辛,但感觉十分值得。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青年的热血在于不断作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需要行动和成效支撑。应该说“新知青”言行身随,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江山代有才人出,一浪更比一浪高。如果老知青们有知,或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农村故地,看到热气腾腾的后继者和他们推动的方兴未艾的振兴事业,是否会多点欣慰,多点释情,继而为新一代知青的精神、胸怀、作为而感动并骄傲着?
这里是闽清,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州郊县,在她伟大的新时代新农村振兴的征程里,正有一批批新知识青年投身乡土,奋战一线,沉浸式地参与到闽清山水新城,宜居乡村的建设大业中,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山水共画,草木生情”的新时代华章。我谨以闽清人的身份,向知青致敬,向青春致敬,向奉献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