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中国道路 三农自信——深刻领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2.12.23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至:
摘要

从来没有一个梦想,是那样牵动人心;也从来没有一种情怀,是如此激荡潮流。现代化,一炬燃烧了180年的爝火,不息传承了十几代中国人的漫漫求索。生存还是毁灭,沉沦还是拔起,复兴的希冀牢牢锁定于现代化,念念于此,念兹在兹。


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近代以来,列强的“船坚炮利”打破了东方大国的“天朝迷梦”,一批仁人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从“师夷制夷”到“中体西用”,从“全盘西化”到“文化自信”,几番风雨,几经磨难,中国人的现代化情结越来越浓、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也越来越浑然一体。


我们要现代化,不是西方化;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中国式的,“汉唐旧邦”的现代化、四万里河山的现代化、十四亿人口的现代化,注定是世界上独一份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掷地有声地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宣言,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宣示,如同一道思想的闪电,照亮了中华民族奋进百年的现代化求索之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图纸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基础、也是最艰巨的一环。我国是农业古国、农民大国,农业农村能否实现现代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化的质量和成色,更关乎其成败。如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探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国式”路径?我们要到历史的根脉中寻找答案,也要在世界的坐标中看清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成败关键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蔚为大观的基础支撑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一重大论断将三农的振兴与民族的复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犹如乡村振兴战略启动前的第一声春雷,也仿佛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缕春风。


如果把中国现代化比作一艘巨轮,其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重要前提和支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乡村社会从传统到现代全方位嬗变的一场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不懈探索。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出发,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中也体现得最为清晰、透彻。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个规模巨大的人口,很大一部分是农民。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讲求尊重农民意愿,保持历史耐心,正是对人口规模巨大的呼应。再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道路上,农民农村是突出短板,亟需补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正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积极践行。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农业农村历来是文明转换、范式升级最有力的支撑。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及应变底气,更为中国式现代化稳步转型、有序跃升奠定了坚实底座。比如,中国式现代化要应对新征程上国内国际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爬坡过坎、闯关升级,离不开强大的动力和引擎。无论是构建“双循环”格局,还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农都是主战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有专家曾算过一笔账,眼下还有2.6亿农民处在“一脚在城,一脚在乡”的城镇化大门口,如果把这部分人转换成城镇户口,即使工资没有提高,都能提升27%的消费。而通过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活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可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时代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09年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富兰克林·H·金来到中国等东亚国家,在实地考察以精耕细作为代表的东方农耕体系后,写成《四千年农夫》一书,有力回答了“美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就穷尽了地力,而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肥沃依旧,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的原因。他还盛赞:“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智慧、深厚的底蕴——这是中国农业引发世界关注的魅力所在,也是今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得以大放异彩的巨大价值。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绝非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而是脱胎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现实。从远了说,她与中华传统农耕文明一脉相承,传承发展了中华先民的农耕智慧;从近了看,她和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等三农战略相互呼应,可谓一体多面,有着相同的使命,指向共同的目标。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其核心要义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充实有力,其重要标志是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水平和科技含量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更为优化合理。


——中国式农村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乡村宜居宜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中国式农村现代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农村有形的物的现代化,比如,农村要有多元的特色产业作为持久稳定的经济支撑,农村基础设施要能够满足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二是农村无形的服务、生态、治理、文化等现代化。比如,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达到城市水平,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农村生态环境优势凸显,乡村文化活力不断释放,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


——中国式农民现代化,就是要促进“农民富裕富足”“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作为个体的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实现现代化,工作更加舒适,生活更加便捷,从物质到精神实现全面提升、全面发展;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农民,更加顺畅地融入到现代化的浪潮中,不再背负“愚昧落后”等身份歧视,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更容易被看见、被尊重、被礼遇。


这一蓝图并非是凭空描绘而成的,而是建立在中国三农改革发展厚实的历史积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底气更足——始终坚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达13730.6亿斤;实施精准扶贫,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韧劲更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建立,农村承包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逐步完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速,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三农发展的韧性和后劲明显增强。


潮头更新——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引领农业农村加速蝶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不断发掘和彰显,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渠道日益畅通,广袤乡村正在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创新创造的蓝海、实现梦想的舞台。


三农发展的稳中向好、全面提升,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行稳致远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国小农的国情、“和美”之风的熏陶,创新理论的烛照,联通古今、熔铸中西的特质,进一步形塑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丰富意涵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里肯定了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并深情勉励:“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大道至简,合适最好。中国180多年的现代化之路,成功与挫折都浓缩在“合适”二字。洋务派、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之所以陆陆续续失败,就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道路。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革命成功,是因为找到了适合中国实际的“合适”之路;邓小平同志推进改革开放,也是因为找到了“合适”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最好的、最合适的”的论述,一语道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我国的国情农情复杂,资源禀赋、人口结构、人文历史、社会制度等具有较强的特殊性,这也决定了我们无法直接照搬他国的经验,必须立足脚下的乡土大地,找到一个“合脚”的鞋子。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契合大国小农基本国情的现代化。大国小农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农情,“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美国的四百分之一。这也决定了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大农场、大公司式的农业经营之路,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在相当长的时期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体。为此,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把小农户积极纳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中来,在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不忘扶助小农,这才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该选择的路径。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和美”为价值追求的现代化。“和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自古以来,广袤乡村就是践行“和美”理念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既要有践行绿色发展、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农业之“和美”,还要有宜居宜业、乡风文明、塑形与铸魂协调的农村之“和美”,更要有个体全面发展与群体共同富裕的农民之“和美”。在“和美”之风的熏陶吹拂下,“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振兴画卷将迤逦展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的美好梦想也将变为生动的现实。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照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处处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对“人民至上”的不懈坚守。再比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要求各个方面的“和美”,更强调整体之间的“和美”,则是对“系统观念”的积极践行。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联通历史、面向未来、熔铸中西的现代化。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传统,既包括“天人合一”“取物有时”等无形的价值理念,也包括一大批有形的农业文化遗产等,这些历史的馈赠和遗存至今仍在发挥很大作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一边黏连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另一边也在开辟着日新月异的未来。不必说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机械化、智能化,也不必说便捷了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农民生活的数字化、信息化,传统的乡村早已告别往日模样,在新技术、新潮流中焕发新的光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有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共性要求,又有东方文化的个性特征。比如,乡村建设,既要潮流的现代品质,又要古老的乡愁乡韵,让宜居宜业的乡村既有“室内五星级”的生活品质,更有“室外五千年”的优美风光。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拓展。只有不断加深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丰富内涵的认识,才能从实践层面,更好地找准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尊“道”而行、强“术”而进、应“势”而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棋局中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开创中国三农发展新境界


有人把现代化比作一场马拉松长跑。欧洲、北美等西方国家具有先发优势,他们用了二百多年实现了现代化,其现代化是一种“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


而我国是“现代化的迟到国”,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在“新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是突出短板,迫切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棋局中,加快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哲学讲究“道术势”,道是方向和价值,术是路径和方法,势是势头和趋势。三者互为支撑,统一结合后能产生推动事物发展的强劲动力。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从中华传统、中国思维、中国智慧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在道、术、势上统筹发力,洞开新局。


尊“道”——始终坚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和初心。一方面,要行大道,要清楚什么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核心的目标,什么是要坚定不移坚守的。行大道,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我们的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我们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要牢牢守住发展的底线,决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另一方面,要走正道。三农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很多事情急不得,要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还要严格按照法治原则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所采取的举措依法合规,决不做损害农民利益、偏离法治轨道的事情。


强“术”——不断充实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具箱、武器库。要结合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和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针对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和举措,要打好“统筹牌”,统筹农业生产、乡村建设、农民增收等各项工作,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起设计、一并推进。要念好“制宜经”,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各异,不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各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化发展程度较高,可以提前实现相关目标,但一些西部落后地区,难以同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全国一盘棋,分阶段、分产业、分区域梯度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政策续接和渐进改革。一言以蔽之,要结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加强钻研、融会贯通,不断增强三农决策能力和工作本领。


应“势”——准确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方位、基本规律、前进趋势。水自高而低流,日东升而西降,势也。对势的把握,是对事物发展历史方位、基本规律、前进趋势等的综合研判,进而得出更有利于发挥势能、开创新局的决策和部署。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是不可逆的,一定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因势而成,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从“两个大局”的高度把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趋势,增强历史主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对照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规划部署未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方向和发展思路。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尝试、善作善成,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努力把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到新水平、新高度。


什么是现代化?100多年前,“洋枪”“洋火”“洋铁”就是现代化;六十年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就是现代化;如今,“旱涝保收、生活无忧、山清水秀、尊老爱幼”,这些都是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想象在不断拓展和延伸。


中国道路,三农自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亮点和核心底色,是从古老的中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璀璨文化,也是可以适应现代潮流、并能在未来发展中绽放新的生命活力的新生事物,正不断点燃我们对农业强国、和美乡村的热切向往。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旗,砥砺奋进,顽强拼搏,不断书写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