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重阳,于己、于家、于国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伴随着旖旎秋光、飒飒秋风,重阳节如期而至。
对不少老人来说,重阳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团聚时刻,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对很多子女而言,重阳是一个知感恩、尽孝道的美好时节,可以表达款款心意;对更多忙碌的人来说,重阳是一个休憩的片刻,出游赏秋、登高远眺、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重阳节,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描绘着新时代的文化图层。
正所谓“诗书立业,孝悌做人。”中国人向来讲求“百善孝为先”,重阳节蕴含的敬老、惜老之情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山西太原,当地开展“敬老月”戏曲展演活动,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北京首都博物馆,“福寿绵长庆重阳”等主题展览,反映着人们对“福、禄、寿”最具象、最真切的诉求;在江苏靖江,社区组织“爱老敬老、情暖重阳”道德讲堂活动,感恩父母立下道德承诺……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一幕幕暖心之举,传递的是人们的孝爱之道,秉承的是几千年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重阳已经从一个节日、一个节点,上升成一种纪念、一种文化,滋润人们的道德土壤,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个女儿这样说道,“伦理亲情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滋养的,对老人孝顺有很多种方式,钱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反而是仪式感、生活细节、精神尊重更重要。”的确,走得再远,也要记得回家的路;长得再大,也难忘父母的恩。与其说岁岁重阳是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倒不如说今日重阳是一次难得的相处时间,用来提醒我们老人的养育之恩、朋友的关照之幸、家人的陪伴之情。“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一个“醉”字,道尽情意浓厚的交往,衬出情思纷扬的氛围。
其实,登高也好,敬老也罢,重阳说到底都是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写照。从时间上看,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氤氲;从空间上看,倒映着大好河山的壮丽。没有文化的意蕴,重阳节就难有寓意;没有家国的情怀,重阳节就无处落脚。人有志,家有谱,国有史。可以说,于己,重阳是感恩机遇的一次总结;于家,重阳是尊老敬老的一个契机;于国,重阳是“家国两相依”的一种浓缩。既寓意吉祥如意,又彪炳生生不息,既彰显韶光易逝,又铭刻岁月不老,这正是重阳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文化传统、民族基因。
二月河在《重阳随想文》中写道,“插茱萸、饮重阳酒、吃糕、登高,寄托了人们两种心情,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希望自己的子女和生活‘步步登高’,这实在是个吉庆有余的欢乐节。”是啊,重阳佳节,亲近自然、眺望远方的同时,也要用连绵悠长的情感留意身边、珍惜当下,如此方能不枉传统文化,不负无限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