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广阔的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区市,占全国国土面积72%,总人口占全国近30%,陆地边界线长,与10多个国家接壤。在中华文明史上,西部曾有过长期的灿烂辉煌,在国家安全与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就
西部的发展,事关国家大局。党中央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第三个十年以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战如期取得胜利,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迈向了小康社会,踏上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西部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稳进提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发展,增加了高端芯片研发与生产、数控机床研发与生产、氢能燃料电池制造等产业条目,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西部地区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西部地区从开放的末梢走向前沿。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开放项目落地,自贸试验区等平台持续发力,推动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提高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西部地区是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508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56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部大开发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如旅游、绿色能源等,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产业脱贫,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了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住房保障条件,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鼓励专业化人才扎根西部,支持当地发展。
西部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加强,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补发展和协同并进。中部和西部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显著增长,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有所提高,且经济增速在连续多年中超过东部地区,使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减。国家统筹兼顾对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以及老工业城市等具有特殊性质的地区给予支持,确保了生态安全、边疆安全以及能源资源安全。
总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推动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工程,将西部大开发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定位思考、统筹推进,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培育和支持新兴产业,以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西部地区利用其自然资源和独特地理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如矿产开发、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文化旅游产业,以发挥其比较优势并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需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并促进区域合作与服务业发展。探索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攻克关键技术,并与东中部地区加强合作,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质量与效率。同时,西部地区应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选择并发展适宜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跨境贸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此外,促进中央企业与西部地区的融合发展,可以借助中央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集约化发展;同时,将旅游和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利用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品牌,这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部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核心目标。西部地区需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制定科学规划,避免无序开发,实现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特别是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实施严格保护政策,加快“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以增强生态安全,改善环境,支持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应对。提升生态资源保护力度,增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深化污染治理,严格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环境质量。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产业升级。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动能源革命。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评估和交易体系,激发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探索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新模式,结合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生态意识,营造积极社会氛围。加大对西部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西部大开发应坚持高水平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通过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致力于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开放合作,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与国内外市场的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
首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增强西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经贸联系,通过提升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该通道为西部地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完善沿边地区的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自贸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西部对外开放,为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西部地区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法律法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增强了投资吸引力。此外,西部地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创新开放平台对接机制,与东中部和东北地区深化合作,实现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西部大开发通过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完善开放平台布局、推动自贸试验区发展、扩大制度型开放、服务对接国家战略等措施,不断提升开放水平,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国的全面开放及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能源资源等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西部大开发作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统筹考虑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特别是在能源资源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西部地区正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升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和稳定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巩固了西部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增强其在全国能源供应中的作用。"西电东送"等工程通过管网互联互通,有效满足东部能源需求,优化全国能源布局,同时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控,推动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构建国家级矿产资源基地,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供应。通过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措施,提升了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对西部地区同样重要,需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产业协作方面,西部地区应创新机制,有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推动城市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基础设施联通和公共服务共享,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激发区域发展新动力。培育城市群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将提升西部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五)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对重点帮扶县加强支持,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有效预防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提升西部地区乡村吸引力,促进文旅发展。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如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为农民提供就近就业机会,促进增收。因地制宜,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框架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供应稳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时代新风。健全的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和城镇化人才支持的基石,西部地区需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吸引并留住人才,同时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需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财政支持,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乡村文化等领域,财政支持和私人投资的结合,将为农业和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将利用国际资金为地区农业和乡村发展提供额外支持。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推动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六)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要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体现,更要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是加强边境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边民生活条件,发展边境旅游等特色产业,提升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边民增收和边境稳定。
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西部大开发通过紧贴民生推动发展、贯彻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兴边富民行动等措施,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西部大开发进入新时代,西部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发展,呈现出极为蓬勃的良好发展态势,正在从大开发走向大开放,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及其他重要战略布局的重点,国家兴建川藏铁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投资布局甫现,西部已不再仅仅是腹地,也是对外开放的前沿。
人才培养和引进也是西部开放发展的重要方面。要通过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本地人才培养质量,为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并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利用国际资金支持开放发展。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地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吸引外资和国际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西部地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保护和传承西部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持续动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将继续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西部力量,实现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奋力书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副会长,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