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山沟到“网红地” 振兴小镇的逆袭路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振兴小镇又火了一把。
舞林大会、国风游园、“元宇宙”体验馆、研学游……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万名游客,涌进这个位于长治市上党区的小村庄旅游打卡,玩得不亦乐乎。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上去灵气十足、美得犹如一幅油画的全国文明村镇,过去竟是出了名的穷山沟,人迹罕至。
小山村如何走上逆袭路?暮春时节,记者走进振兴新区振兴村,目之所及,碧树掩映,别墅林立,庭院雅致。村子一步一景,干净整洁的环境、古朴典雅的街巷、热情好客的村民,无一不在述说着美丽乡村的发展故事。
以企带村 转型升级动力强劲
振兴村,原先叫关家村。“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坡陡不长草,沟深洪水跑”,当地人用一句顺口溜“吐槽”村里的旧貌。
回忆起昔日的窘迫生活,时任振兴村党支部书记的牛扎根(现振兴新区党委书记)历历在目:“沟壑不平,山坡高低落差近百米。路是土路,坑坑洼洼,下雨天泥泞不堪。吃水难,每天挑水过日子……”除了吃穿用度,让庄稼人更为难的是儿女婚嫁,当时一句俗语“有女不嫁关家郎,有男不娶关家女”,一语道破该村的贫困。
穷则思变。2007年,牛扎根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经过多次探讨,最终达成以企带村建设新农村、以工带农壮大集体经济、以商带户发展乡村旅游三大共识。
在他看来,资源型村庄,转型升级是关键,“煤炭总有挖完的一天,现在离不了,将来靠不住。”
2007年3月,靠着村办煤矿的积累,振兴村迈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全村人投工投劳,修路、改河、挖山填沟,新建569套别墅式住宅和单元楼。2008年10月18日,关家村村民整体搬迁。
“上下两层,有280平方米,花了不到10万元就住上了。”跟随村民牛宇清的脚步来到他家,家里宽敞,冰箱、彩电、空调一应俱全,跟城里的居住条件没啥两样。用牛宇清的话说,“做饭不用烧煤、解手不用出门”了。老汉喜上眉梢,不停感叹着“今非昔比”。
现在的“振兴村”,是关家村、郜则掌村和向阳村三个村合并而成的。2018年,村里成立经济联合社,通过民企变村企、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不断促进产业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起初,党支部给股东做工作,拿出煤矿40%的收入投资乡村建设和转型产业。我们村曾开办洗煤厂、建材厂,搞过运输、商贸,现在主要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培训教育。”振兴新区振兴村党支部书记张剑红回忆道。正是经过数次尝试、逐步探索,振兴村的转型思路愈发清晰。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近年来,振兴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620余万元对街巷道路全部硬化和绿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通过三产发展与农业增收融合,村集体收入达到69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9万元,振兴村一步步走上振兴路。
借景生财 特色小镇活力澎湃
每逢节假日,振兴小镇游人如织,让平日寂静的小山村变得异常红火;景区步行街上,特色小吃、传统作坊、乡土工艺小店引人驻足。
振兴村毗邻河南红旗渠、焦作云台山,与皇城相府、太行山大峡谷相距不远,发展旅游业条件成熟,得天独厚。
振兴小镇,是振兴村打造的景区。近几年,随着人流、物流的聚集,这里渐成“网红打卡地”。
“这是上党印象步行街,这里有民俗演出,以及当地特色小吃,春节嘉年华期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这里是康养示范区,有康养小院、康养公寓……”在振兴小镇文旅康养示范区展示馆内,导游部主管段海霞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该地“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盛景。
让“流量”变“留量”,振兴小镇下足了功夫。
振兴小镇文旅公司经理郝东锋介绍,振兴村以游客新体验为中心,打造凸显文化魅力、欢乐互动、科技亮点的全新国潮文化项目——振兴不夜村,将上党文化、传统文化、美丽夜景及民俗演艺等有机结合,构建起夜游、夜赏、夜食、夜购、夜宿“五夜”产品体系。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春节嘉年华”,从二月十五根祖文化艺术节到五月端午民歌大赛,从九九重阳金秋文化旅游节到国庆节文艺晚会……如今的振兴小镇不仅有看头、有玩头,还有赚头。
35岁的村民袁燕飞在景区步行街经营一家烧烤店,据他讲,节假日是最挣钱的时候。“去年国庆假期,每天能挣2000多元,在家门口创业,还能顾上家里人,这日子多好。”袁燕飞感慨。
“依托振兴小镇,现在村民挣钱的路子越来越多了。”郝东锋介绍,以春节小长假为例,仅半个月,村民们靠着摆摊卖小吃,一户至少也能收入五六万元。
近年来,振兴村推出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170余户,民俗酒店6处,民俗养生9处,容纳20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1处,极大地丰富了游客“吃住玩游购娱”体验。
产教融合 人才振兴潜力无限
在“元宇宙”体验馆,孩子们借助科技感十足的VR、AR设备技术,身临其境感受时空飞行;在农业科技体验园,孩子们探秘神奇大自然;在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孩子们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五一”前后,来自长治市实验小学的千余名学生分批次走进振兴小镇,开展“感触科技魅力体验非遗传承”趣味研学游活动,掀起研学热潮。
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一次次研学实践,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
学在振兴。振兴村依托振兴集团,先后投资1.6亿元建成振兴学校、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
“明天我们这儿举办山西省乡村体育指导员培训了,估计要来五六十人。”5月8日,位于振兴村的太行乡村人才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燕鹏手机上电话不断,不时有人咨询。
2018年10月18日,振兴村抢占产教融合高地,成立山西省首个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平台——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原名“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可容纳1000人同时住宿、2000人同时就餐、3000人同时培训。
说起成立初衷,张燕鹏说:“一方面是给乡村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能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培训中心已成为振兴村一大主导产业。”
培训中心不止为本村培养高素质农民,还面向全国,专门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需求,进行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
在张燕鹏的办公桌上,有一大摞培训手册和教材。据他介绍,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开展了各类培训,吸引省内多地市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支部书记、普通党员参加。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500多期,培训人数达6万余人次。
“我们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省市县农村带头人联系,组成国内一流的教师团队,根据各单位需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同时,初心园、红色主题广场、党群生活馆、5G智慧馆等可供学员实习实训。”张燕鹏说,培训中心常年开设农业技术人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等不同类型的乡村人才培训班,服务乡村人才振兴。
“村庄变学院,田间变课堂”,培训中心成立的6年时间里,省内外的学员们走进振兴村,亲身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美丽生态和美好生活,对“振兴经验”赞不绝口。
“一定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这是振兴村践行“太行精神”的力量所在。斗转星移初心弥坚,振兴人发扬“三牛”精神躬身开耕,一步步将朴素的愿景,变为美好的现实。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如今的振兴村,不仅闯出一条“就地入城、就地就业、就地入学、就地就医、就地养老”的城乡共融新路子,还实现了“环境生态化、农村城市化、生活保障化、服务功能化、就业均等化”目标,走上一条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