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五个农业”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汉中市发展“五个农业”的探索和实践

发布日期:2023.11.22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分享至:
摘要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实乃“国之大者”。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实乃“国之大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各类机遇挑战交织叠加的严峻形势下,汉中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探索实践中,以新思维催生新理念,新理念采取新举措,新举措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五个农业”(有机、品牌、设施、智慧、观光),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一、筑牢理念根基,“五个农业”思想观念大解放


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汉中自然资源、立地条件和发展基础,考虑南水北调、生态保护、禀赋传承、要素配置等多重因素,开展“五个农业”思想大讨论,经过传统与现代、守旧与创新等各种理论、思潮、观点的激烈碰撞与搏击,冲破思想禁锢与藩篱,实现了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形成了合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力发展“五个农业”的战略决策上来。全市上下主要形成了以下共识:


发展“五个农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论述和来陕来汉视察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多次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今年7月29日来汉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了落实指示,我市以发展“五个农业”为抓手,围绕粮油和“3+4+N”特色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加快全产业链建设,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五个农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推动产业振兴,就是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通过发展有机农业提升“土”的品质,发展品牌农业放大“特”优势,发展设施农业做强“产”支撑,发展智慧农业提高“产”能级,发展观光农业做长“产”链条,做好做大“土特产”文章,加快推进产业振兴,为乡村振兴夯实物质基础。


发展“五个农业”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发展“五个农业”就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再发力,资源要素的再配置,资本要素的再优化,生产方式的再创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提升农产品品质,抢占市场制高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五个农业”是参与“两个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产品市场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能过剩与结构性短缺的矛盾,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外部环境,只能高度重视而不可掉以轻心,勇毅前行而不可因循守旧,做强自我而不可妄自菲薄。发展“五个农业”就是要主动出击有所作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拼搏与竞争,通过现代方式和手段为大市场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益。


发展“五个农业”是陕南农业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陕南地区特殊的自然气候和资源禀赋,尤其地处秦巴山区,人均耕地少,劳动力缺乏,自然灾害多发,设施条件落后,生产基础脆弱,农业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五个农业”就是要全产业链开发,各环节联通,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增强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组织农民参与生产经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联农带农,让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勇毅探索实践,“五个农业”生产力大发展


要到达河的对岸,必须解决船和桥的问题;理念确定之后,取决于行动的烈度和速度。认定目标不动摇,坚持发展不停步,抓住机遇不放松,勇毅实践不懈怠,“五个农业”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力。“五个农业”示范区土地产出率达到13260元/亩,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6%,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5%,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12%,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5%,生产环境污染程度降低10%,均明显高于普通农业相应指标。


(一)发展有机农业,丰富农产品内涵。坚持扩规模、定标准、提品质,构建有机产业集群,从“数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变。全市有机农业产值达到20亿元,稳居全省第一。加强示范引领,先后支持洋县成功创建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大力推广有机生产模式,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行动,发展循环农业20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2%,城固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亩产“百斤渔、千斤粮、万元钱”。坚持“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完善标准体系,实施标准规程256项,培育示范企业65家。加大有机认证,认证产品16大类169个,面积24.3万亩,居全省第一。深度开发有机米、有机茶、有机肥等系列新产品12种类135个,延长产业链条。


(二)发展品牌农业,扮靓农业新形象。围绕品牌打造、品质提升,加快“两品一标”认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汉字号”品牌,认证地标品牌32个,稳居全省第一。创新服务机制、组织体系、监管模式,着力打造“味见汉中”品牌,授权82家企业、155个产品使用,年销售额超15亿元,产品价值提高20%-60%以上。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农高会、丝博会等各类大型专业展会,扩大品牌对外影响。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发布系列宣传片,传播量达2亿余次。加强产销对接,在大中城市开设品牌专柜专店专区560家。支持企业开展线上销售,年销售额超20亿元,宁强县获批“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强化品牌管理,建立“环境有要求、生产有标准、准入有门槛、过程有管控、全程可溯源、品质有保障、消费可查询、投诉有回应”八大信用背书体系,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可控,农产品可追溯覆盖率达到62%。


(三)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化水平。聚焦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和功能配套,加快设施现代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信息化,设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机械化率分别提高5%和3%,达到69%和54%。推进设施种植提档升级,加快老旧设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建成精品生产基地7万多亩,发展设施食用菌3.2亿袋。优化提升设施畜牧布局,推动规模养殖场配套,完善精准饲喂、自动饮水、电子识别、状态监测、疫病防控、环境监测等设备及控制系统,规模养殖场设施配套率达98.77%。拓展现代设施渔业空间,大力推广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循环水工厂化等生态高效设施渔业模式,建成陆基圆池131个,设施渔业达3.7万立方米,位居全省第1,勉县褒城镇陆基循环水养殖量是鱼塘养殖的5倍。强化现代科技装备应用,大力推广适宜山地耕作机械、设施植保机器人、智能环控设备等关键新装备技术集成应用,留坝县青岗坪实现全程机器人种菜,亩产效益达到12万元。完善设施农业服务配套,建设水稻集中育秧中心56个,集中育秧能力达11万亩以上,建成983个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3个冷链物流集配中心。


(四)发展智慧农业,插上科技新翅膀。坚持数智赋能产业,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机融合,智慧农业产值超80亿元,占农业增加值比重的15%,佛坪县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整合各类农业数据平台,建成了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应用集成、智能分析于一体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发展智慧种养,加快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建成智慧农业示范项目100多个,智能化生产线2000余条。开展智慧服务,建成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作业监测等信息化服务,城固县建成陕南首家智慧农机管理应用平台。强化智慧管理,加强智慧农业信息资源全面、高效和集约管理,形成了全市智慧农业信息资源“一张图”服务,为市场预警、政策评估、监管执法、资源管理、舆情分析等决策提供服务支持。


(五)发展观光农业,拓宽增收新路径。加快发展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60亿元。深挖资源禀赋,依托全市110万亩油菜种植,打造“中国最美油菜花海”金色IP,依托精品果园和生态茶园,打造农旅融合观光基地 100 余个。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打造“看乡景”产品153个,开发“品乡味”产品169个,发展“享乡俗”业态131个,打造“忆乡愁”基地42个。打造示范典型,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7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留坝县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宁强玉皇观茶旅融合园和镇巴楮溪源茶园成功打造成AAA级景区。持续抓好乡村环境治理和美丽家园建设,累计投入29.6亿元,改善餐饮、住宿、停车、厕所等设施227处,提升服务质量。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强联农带农,超20万群众在发展观光农业中增收致富。


三、强力推进落实,“五个农业”质量效益大提升


思想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组织和动员干部群众发展“五个农业”,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始终坚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稳扎稳打推进实施,“五个农业”质量和效益得到了很大提升。预计2023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超545亿元,同比增长5.6%,居全省第一方阵;“五个农业”示范区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5.6万元/人,比普通农业提高了1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一)链长制模式兴产业。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率先实施“链长制”推进模式,效果明显并在全省推广。夯实产业链前端,大力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和适度规模经营,建成了一批集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于一体的优质原料基地。做强产业链中端,建立“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的加工体系,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1家,加工业总产值达976.8亿元。做优产业链末端,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促进销售,引导各类主体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预计2023年,茶叶、中药材、食用菌产量和增速分别达5.86、25.6、9.6万吨和5.1%、12%、13.5%。


(二)“五个一”机制促落实。全面推行“五个一”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五个农业”工作扎实推进。成立一个课题小组,抽调专家技术骨干实时研究全国“五个农业”发展动向和典型模式,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制定一个工作方案,结合汉中实际,制定“五个农业”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一套联动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经营主体之间完善的联系协调推进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制定“五个农业”示范点创建认定管理办法,创建打造54个高标准示范点;大力推广无土雾化栽培、机器人种植、稻渔智慧化三种模式,带动全面发展。实行一套督考机制,建立完善“日常督导、每月调度、季度通报、年度考核”的工作机制,将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推动工作落实。


(三)招商引资增活力。牢固树立抓招商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谋实招商项目,聚焦发展短板弱项,谋划招商项目369个总投资147亿元,做到“提着篮子选好菜”。加强对外招商,组建“链长+县长+局长”的招商团队,面向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发达地区,多频次常态化开展“点对点”“一对一”“叩门式”招商,先后引进修正药业、顺鑫集团、石羊集团等大型农业来汉投资5.85亿元。强化落地服务,围绕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明确时间表、确立路线图、落实责任人,对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确保项目实施进展顺利。2023年,“五个农业”招商到位资金4.8亿元,配套财政资金3.5亿元,实施招商项目131个,总投资8.3亿元。


(四)“一带一路”赋动能。作为“一带一路”源点城市,借助“一带一路”平台,拓宽“五个农业”发展视野和机遇,农产品累计出口沿线国家超2.5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每年组织企业参加“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全方位展示宣传。举办“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现场推介汉中茶叶。每年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设立农业展馆,组织企业参加“一带一路”陕西特色商品展览会。茶叶及农副特产每年搭乘中欧班列远销中亚、欧洲等国100余吨。柑桔每年出口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6万余吨。全市培育出口农业企业32家,西乡县被授予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西乡茶)优选出口基地。


(作者系陕西省汉中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