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产融结合 西部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推动内陆地区形成陆港城市,将内陆城市顶到了对外开放的第一线。”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日前在于西安举行的第三届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必将推动内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内陆地区形成陆港城市,西部地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今年一季度,全国14个经济增速超过或等于5%的省份,大多都是中西部省份,例如陕西一季度GDP增速达到5.3%,甘肃达到6.7%。而在过去10年间,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10.6万亿元增至2022年的25.7万亿元,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国水平。
面向未来,西部地区如何抓住“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让更多活力涌现?6月9日-10日,在西安举行的第三届金融四十人曲江论坛上,政商学界专家热议“西部发展新征程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抓住“一带一路”带来的产业新机遇
今年1月22日,首趟由河南新乡开往广西防城港的中欧班列顺利启程。今年以来,多个中西部城市开行首趟中欧班列,许多既有线路也在增添新点位,中欧班列铁路网越织越密。国铁集团数据显示,一季度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运送4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
作为最早的中欧班列推动者之一,黄奇帆认为,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全球贸易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开通和运行,将几乎中断的欧亚大陆桥变成了沿线国家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陆上丝绸之路,陆地经济重新焕发华彩。
黄奇帆指出,重庆、成都、西安、郑州等重要枢纽城市将因陆港的物流汇聚功能,带来更多的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从而带动加工贸易、先进制造、保险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的兴起,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跟进落户,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产依城而兴,城因产而盛。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认为,可以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新阶段西部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他建议,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夯实西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要立足独特的能源资源禀赋,开展资源精深加工,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考虑规划布局建设一批现代煤化工重大工程项目,打造国家级现代化综合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指出,新形势下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应该在产业链重塑中寻找机会,引导我国东南沿海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其次,也可以在“双碳”目标推进中寻找机会。
“西部在能源方面是有比较优势的,如光伏、风电等资源在西部非常密集,例如青海、宁夏这些地方的光照资源很丰富,也有大量的沙漠、戈壁。”陈文辉认为,可以将储能技术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也可以大力支持“东数西算”建设,发挥能源比较优势。
陈文辉认为,西部地区还可以借助中欧班列推动绿色运输,以更低碳、更低的成本出口产品。“今后算能源成本和产品成本时,一定要考虑到碳的因素,现在欧洲国家已经在考虑把这个放进去,这里面有很多机会。”在陈文辉看来,在“双碳”目标约束下,西部地区产业压力可能会很大,但也有机会。
金融如何助力西部高质量发展
产融结合,才能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会上谈到,金融应在推进形成西部地区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他特别提到,要持续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充分考虑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客观情况,合理调配信贷资源。
金融如何助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理事长屠光绍建议,首先要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提供“双支撑”。其次,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探索跨境供应链、跨境投融资等一体化模式。另外,通过区域金融中心和金融科技“双赋能”,促进区域深入协调发展。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指出,西部地区投融资业务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小微、“三农”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基础较为薄弱,直接融资比例偏低;部分地区财政压力较大,债务风险有所升高;此外,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盈利能力也相对较弱,获得银行融资授信较低,地方融资平台造血能力较差。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发展。”杨凯生建议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既要“保量”,又要“保质”,还要注重“精准滴灌”。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有效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资金供给,尤其是中长期资金供给;另一方面,要注重推进西部地区平衡协调发展,在全国一盘棋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区域金融改革探索。
他还建议,支持符合条件的西部地区企业参与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地方政府专项债、城投债产品,扩大基础设施REITs市场,鼓励服务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债券发行。并且,坚决防止发生波及西部经济发展大局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切实防范违规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面对西部地区的投融资客观挑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刘丽娜认为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三农”金融等“毛细血管”式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不少商业银行大力发展针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村商户等小微主体的贷款业务。这类贷款往往风险分散、资本较轻,但相应的挑战也不少。业内有“大鸡吃小米”的说法:许多银行投入许多资源,但因为农村地区广阔而居民分散,农户往往缺少抵质押物或信贷记录,开展贷款业务相当困难,也隐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而这些挑战在西部地区更为明显。
刘丽娜谈到,邮储银行探索的做法是搜集、整合大量农业数据,运用到贷款审批发放当中,从而筛选、识别客户。一些县级邮储银行的负责人积累的经验是,农业贷款“既要下得去、也要上得来”:基层信贷员要非常熟悉乡村情况,“村民结婚都要去随份子”;基层银行要根据本地产业特色,开拓新的金融服务形态。
她举了个例子。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指的是牛羊等养殖业难以办理抵质押贷款,但如今邮储银行的“带毛生物”抵质押贷款产品已经非常丰富,涵盖肉牛、水产、烟草、花生、棉花、酒及茶叶批发等各类细分产业。“做的都是一些细活和小活,做这类业务不怕细、不怕小,要去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