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沟通,谋求疫后共同发展
近日来,不少省市响应中央精神,纷纷“组团出海”,力促我国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形成了国家掌好总舵、各级政府纷纷响应、企业积极落实的良性互动局面。这不仅有助于带动国内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亦是向世界各国释放积极信号、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今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亟须做好经济工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开辟良性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然而,当下的外部国际环境并不乐观,做好经济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近年来,疫情反复延宕,大国博弈持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通货膨胀难抑、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一度高位震荡。诸上因素都意味着世界经济复苏压力巨大,发展赤字呈加剧趋势。对世界各国而言,尽快重振疫后经济,弥合发展赤字,是摆在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在这种背景之下,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明,中央高度重视外贸工作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其中特别提到,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
与某些发达国家刻意破坏全球价值链、撕裂世界市场、大搞“脱钩断链”的行为不同,中国向来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谋求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此前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指出,历史反复证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早日建成高水平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实际上,不仅仅是在亚太地区,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共商共建共享”一个美好世界。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方将考虑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疫后全球发展与繁荣贡献利好消息,注入崭新气象,提供全新动力。
外贸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目前的外贸基本盘良好,未来潜力仍可进一步发掘,国内外双循环互动活力有待迸发。海关总署12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至1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8.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各级政府为企业服好务,鼓励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恰恰是培育国内外大市场、塑造双循环联动、兼顾眼前和今后的重要行动。不少省市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有的为走出去的外贸企业提供配套政策,有的积极推动提高签证效率,有的包机或提供机票补贴。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组团出海”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不少外贸企业在紧凑的行程安排下,积极洽谈,夯实旧客户,开拓新市场。在各地外贸企业争取到许多订单和市场份额的背后,凝聚了各方面的努力。
外贸企业在各地政府的倡导下“组团出海”,不仅在中宏观政策层面释放出稳外贸的积极信号,也是在微观层面为激活市场活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逐步奠定基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人民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也是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实体单元和重要手段。此外,企业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编织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主体、拉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主体。目前,“组团出海”的目的地主要为欧洲和东盟,人次、范围和频度都在不断提升。据诸多走出去的企业反映,他们的到访和商务洽谈受到目的地国的热烈欢迎,订单数目、品类和质量仍在不断攀升。这充分显示,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经济繁荣和共同发展的企盼是相同的,全球价值链是环环相扣、节节相通,符合世界市场客观规律的,因此也是部分发达国家所无法主观“脱钩断链”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反映目的地国的消费者对于环保标准的偏好,也让他们增加了压力和动力,进一步推动企业在今后对接国际高标准、高规则,长远看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任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