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中国经济前景光明
(一)
迎难而上、攻坚克难,2022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我国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11月10日闭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写下了生动的注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背景下,越办越好的进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主动扩大开放、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的满满诚意,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积厚成势、乘势而上,中国号巨轮正以劈波斩浪、砥砺奋进的姿态宣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二)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
放眼寰球,新冠疫情叠加乌克兰危机,世界经济正迈入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高成本、低增长阶段,重重阴霾笼罩全球。
纵观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超预期突发因素带来严重冲击,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
——面对大战大考,全国上下沉着应对,步调一致,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
“那个熟悉的上海,又回来了!”2022年6月1日,在静态管理两个月后,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黄浦江上轮船穿梭、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写字楼中灯火通明,人们决心“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到阐释“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从明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到要求“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从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到叮嘱“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出台33项政策聚焦扎实稳住经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做好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发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切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阶段性措施与制度性安排结合,普惠公平与精准支持配合,各项政策靠前发力、协同出力、精准有力、形成合力,中国经济总体恢复向好,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越激流,穿骇浪,过险滩,闯难关,久经磨砺的中国经济于风雨中笃行,在逆境中奋起,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面对压力测试,中国经济经受考验,稳中有进,“稳”的基础更扎实,“进”的动能更强劲。
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数据变动之“形”,更要观发展积蓄之“势”;既要看短期损益的“表”,更要察内生动力的“里”。
客观看,中国经济之“稳”没有改变,主要指标总体向好,国际比较更添信心。我们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新冠疫情影响,应对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挑战,推动夏粮增产28.7亿斤、早稻增产2.1亿斤,秋粮喜获丰收,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我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实现投产,四川盆地新探明超千亿立方米页岩气田,塔里木油田年产原油创历史新高。在全球能源供给紧张的环境下,我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1.7亿吨以上,主要油气企业成品油库存保持高位运行、天然气管存罐存处在高位水平。在美欧通胀水平突破历史纪录时,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物价保持总体稳定。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关键时出手,于要害处发力,我们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现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
辩证看,中国经济之“表”虽有损失,但影响是阶段性的、短期的、外在的,并未伤及内生动力根本。截至目前,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6.4亿例,其中死亡病例逾662万例,中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疫情不可避免对经济运行带来冲击,但有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实现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等目标。最新数据显示: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前10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3.3%,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回稳向上基础不断得到巩固。
全面看,中国经济之“进”动能充沛,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嫦娥四号”牧星耕月,“天舟五号”太空速递,“深海一号”昼夜通明,“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大国重器创新发展、勇攀高峰,浓缩动力转换之“进”;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规上工业1.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3倍,较二季度加快20.8个百分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持续壮大,前10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速较1至9月加快2.6个百分点,彰显产业升级之“进”;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2%,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比上年同期缩小,展现民生改善之“进”。
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实践表明,发展可能会有一时波动,但短期冲击不改长期大势。从增量规模、贸易规模,到减贫贡献、降碳贡献,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全球创新繁荣的“发动机”、各国合作共赢的“助推器”。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我们充满信心,中国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勉力中流击楫,直须连钓鳌头。”驰而不息,势之所趋,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充足,正奋楫扬帆,笃定前行。
(三)
波澜壮阔的实践,往往蕴藏鉴往知来的遵循。
忆往昔,中国经济曾经受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曾面对金融危机、经贸摩擦的挑战。看今朝,中国经济在前所未有的三重压力下,正以“稳”应变,复苏向好,以“进”固稳,拔节起势,稳中求进的步伐坚实有力。
为什么经历过一次次冲击,中国经济却总能履险如夷、化危为机,在风雨之后更加茁壮?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这就是中国经济,体量壮观潜力大。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堪称世界经济大海中的巨轮,吃水深、航行稳。逾14亿人口、9亿多劳动力、2.2亿人才资源总量、64.7%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如此规模的市场容量、如此厚实的人才红利、如此广阔的投资空间,形成了巨大“磁石效应”。宝马集团沈阳里达工厂投产,诺和诺德在天津第八次增资扩产,松下集团将冷链设备生产、销售等更多业务板块转移至中国……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多家国际投行正在上海推进雄心勃勃的业务扩张计划,其策略不会因当前的新冠疫情而改变。
这就是中国经济,自愈力强韧性足。2021年,湖北经济总量迈上5万亿元台阶,重回全国第七位,整装出发跑出加速度。今年3月,深圳从按下“慢行键”到产业链供应链稳步返场,历时不到10天,强势回归。从田间到车间,从内陆到海滨,热腾腾的“中国创造”托举响当当的“中国制造”,困难面前,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环环相扣、并肩升级,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持续扩容、创新迭出,1.6亿多户市场主体铆足干劲、竞相发展,中国经济在风雨砥砺下不断成长。
这就是中国经济,脉动蓬勃活力强。这里是日均新设2.48万户企业、年回国创新创业留学人员超百万的创业热土;是日均揽投近3亿件快递、年网上零售额约13.1万亿元的消费大国;是年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的创新高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在破解难题中增强活力,在缩小差距中厚植优势,正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强大内生动力。
这就是中国经济,回旋从容空间广。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看消费,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居民消费升级势头不减,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看投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二到三成。短板蕴藏机遇、弱项也是潜力、落差积蓄势能。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半年就实现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加强县域商业建设推动去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4220亿元。今年前10月,全国累计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新增投资规模1.5万亿元;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665亿元,同比增长9.5%。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是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重要途径,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这就是中国经济,调控精准工具多。进入新时代,我们不断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取得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政府和市场结合、短期和中长期结合、跨周期和逆周期结合、总量和结构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我们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即使2020年疫情冲击最严重时也没超发货币。尽管今年以来宏观调控政策调节力度加大,但我国政府赤字率低、债务总体可控,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多,前期推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等政策效应正在显现。目前两批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2700多个,开工率超过90%。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显效发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一域看全局,我们虽然经受短期冲击,但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仍在,强大的生产能力仍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助理主任、中国事务主管黑尔格·贝格尔感慨:“中国经济有足够的韧性和潜力,中国政府也拥有充足政策空间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中国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的韧性将进一步增强。”
立足微观,放眼宏观,我们充满信心,中国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愈挫愈勇,愈难愈进。中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我们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四)
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
站在更长时间轴上,大国崛起必然经历沟坎。但“沟”与“坎”,左右不了事物发展的“时”与“势”,关键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中心任务、首要任务、第一要务。发展,摆在新时代新征程极为重要位置。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放眼神州,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激荡交响,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今日中国,创新发展活力迸发。十年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一位(2022年),仅欧洲专利局收到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就增长了4倍,载人航天、深海深地探测、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千里马”奋蹄驰骋,超级计算机、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技术“应用场”加速落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每一座城市、每一家科技企业、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在踔厉奋发、奋起直追,誓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报道:“中国的战略可以理解为一种重大判断,即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将成为世界创新中心。”
今日中国,协调发展步履铿锵。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6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5∶1。今年以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列出“年度任务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铺展“行动路线图”,京津冀协同发展抓住“牛鼻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喜获“新利好”……紧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系统推动,“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协调之花次第绽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落差”凝聚为竞相奔涌的“追赶势能”。
今日中国,绿色发展底色亮丽。环保督察持续亮剑,“双碳”目标深入人心,滚滚长江建起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巍巍贺兰筑就西北生态屏障,十年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电”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不断破解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化为生动实践。城市以“绿”为美,产业因“绿”而兴,乡村借“绿”致富,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
今日中国,开放发展水平更高。2013年,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设立,到今天,21个自贸试验区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7.3%的进出口额,吸收外资占全国18.5%,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不仅是自贸区发展,海南自贸港建设日新月异,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越缩越短,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好戏连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精彩纷呈……任凭外部环境变幻,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始终不变。我们打造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试验田,形成了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开放磁力持续释放,中国将持续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外国投资目的地之一。
今日中国,共享发展硕果累累。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十年来人均预期寿命由75.4岁提高到78.2岁,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由约1/4上升到1/3左右,人们的钱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发展为了人民,光荣归于人民,力量源自人民。千千万万个张桂梅、黄大发、李桓英、贺中强,正把初心写在深山绝壁、写在孤岛荒漠、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积小流成江海,积跬步致千里,积小胜为大胜,年年有成,久久为功,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
站在全局看大势,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仍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仍在。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吉特·莫尔纳所言:“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中国经济将快速摆脱阵痛,发展前景可期。”
着眼全局,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中国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变。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不断增强战略定力、抗压能力、竞争实力,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将始终充满朝气地发展下去!
(五)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也能够胜利,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正是我们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
走过非凡十年,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广袤田畴里,农民耕耘、农机驰骋,全年粮食实现丰收;山巅深壑间,桥吊挥臂、机械轰鸣,更多实物量正在形成……每个人是基石,筑就了祖国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每个人是浪花,汇成了祖国奔腾不息的浩荡江河;亿万奋斗者、追梦人,正汇聚起世界上最深厚、最伟大的筑梦力量。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由每一个“我”打拼出来,矢志不渝、笃行不怠,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新征程是追梦人的征程,由每一个“你”创造奇迹,不负时代、不负人民,躬身奋进,梦想定会开花!
党的二十大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奋进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合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