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历史主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日期:2022.08.05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至:
摘要 在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今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意味着我们要把握开放发展的世界大势,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理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当前,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成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国际关系理念。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


马克思主义者的“世界历史”概念,并不是指世界上无数个碎片化的局部历史的总和,而是作为整体的、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这个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是非常晚近的现象。在漫长的前现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极为有限,世界各大区域之间总体而言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直到地理大发现之后,大部分人类才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蒸汽机、电力等技术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的活动空间得以迅速扩张。或主动、或被动,世界上一切民族、国家和区域都不可避免地联系到一起,构建起一个有机联系的世界。


世界历史的产生与不断演进,是技术革命的结果,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带来的“交往革命”的结果。这是世界前所未有之巨变。为了给机器大工业产出的巨量工业品和暴利产品打开市场,先发现代化国家甚至不惜运用坚船利炮发动战争,强迫其他国家打开大门,将原有的自给自足和孤立隔绝统统吞噬,强制性地建立起世界大市场。众多后发现代化国家被作为先发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边缘地带卷入世界历史的浪潮之中。


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一百多年前更加突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频繁,价值链复杂交织,产业链如同看不见的手把世界上的国家连接在一起。


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马克思的判断在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突破,带来新的“交往革命”。人类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地球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全球事务成为“地球村”里共同的事务。从世界历史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同样是物质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国际关系演化的时代性和进步性。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世界历史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殖民扩张、弱肉强食、巧取豪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旧时代,那么,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是东方崛起,最有希望在东西方之间、南北国家之间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新时代。


从世界历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把握社会发展大势的主动性。在普遍联系的世界中,中国曾错失主动融入世界、塑造世界的良机。睁开眼来看世界的晚清,洋务派仍未看清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拘泥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短视与功利,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败,也无力推动中国摆脱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困境。新中国在成立前后被卷入冷战格局之中,对于新中国面临的困境,邓小平曾敏锐地指出:“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在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基本判断做出之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标志,中国积极主动地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走越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在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今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意味着我们要把握开放发展的世界大势,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理念,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董向荣,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