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代表畅谈8年成就与未来使命
由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所属上海电力(马耳他)控股有限公司与马耳他政府合资投建的黑山莫祖拉风电站(2018年5月1日拍摄)。新华社发
林占熺(右一)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园让尼日利亚留学生试尝幼嫩菌草的味道(2021年8月12日拍摄)。新华社发
由中国援建的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2019年8月30日拍摄)。 新华社发
编者按
从愿景到行动、从理念到共识、从“大写意”到“工笔画”,8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立柱架梁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缘何取得了这么多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在日前举行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并就如何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统筹谋划,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过去8年间,中国企业、科技工作者等各界人士是如何帮助共建国家提升民生水平的,今后将如何继续努力?我们邀请相关代表,畅谈共建收获、畅想未来愿景,并请专家建言新形势下如何更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线讲述】
我到国外种菌草
讲述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林占熺
20世纪80年代,我开始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靠着一根钢线、20支试管和借来的5万元,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种出了第一朵香菇。
近40年来,从一个人单枪匹马搞试验,发展为100多人的菌草科研与应用推广团队;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技术,拓展到生态治理、饲料、肥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形成菌草综合利用技术与产业发展体系,菌草研究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全部。
“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1992年,菌草先后在日内瓦、巴黎获得国际发明类奖项,菌草技术由此走向世界。从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起步,1995年起,我和团队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学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菌草技术也被列入中国对外援助项目。
我还记得,在1996年的首届菌草技术国际研讨会上,我们在菌草的译名上犯了难:怎么翻译,才能把菌草推向更多国家?有人担心外国人不明白其为何物,建议我采用英文译法。可我却坚持把汉语拼音“Juncao”作为译名。我是想让世界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发明。我也相信,只要这“小小一株草”能够带来致富的希望,这个名字一定能印在外国友人心里。
菌草技术援外第一站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开启的。正如2018年11月14日,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信使邮报》《国民报》发表的署名文章《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中所说的那样,“18年前,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为了开展这个项目,1997年,我被派去巴新东高地省,带领团队建立菌草技术示范点。
到了那儿,满目苍凉,当地居民刀耕火种、穿草裙住草房的景象,这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原打算传授完技术便回国的我们,都觉得可以用当地的草来种菇,帮助他们脱贫致富。1998年回国后,当年7月,我们便带了些种子再入巴新,尝试推广菌草和旱稻种植。
为了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我们向着本土化、简便化、标准化方向不断摸索,改进技术。资金设备有限,我们就用三个汽油桶制成造价低廉的灭菌设备,给培养基灭菌;没有现代化出菇房,我们就搭木棚、挖种植沟,利用水、土和塑料薄膜控温保湿,还在相对凉爽的树荫下种菇。
2001年,中国首个援外菌草技术示范基地在巴新建成落地,为促进当地发展和人民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01年至2019年,我先后22次前往巴新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为了菌草,我摔断了两根肋骨、四次死里逃生,痛失包括胞弟林占华在内的两位战友;胞弟林占森20个春节在巴新、卢旺达、斐济的基地度过;我的女儿林冬梅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从事菌草产业扶贫与援外工作;团队成员林应兴为了援外工作推迟婚期;祝粟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独自坚守卢旺达基地岗位,母亲去世也无法回国尽孝……
如今,“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菌草技术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造福人民、惠及民生生动故事的主角,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成为破解当地发展难题的突破口,给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带去了希望,受到普遍欢迎。
被称为“巴新菌草第一人”的布莱恩·瓦义说,现在巴新有很多“菌草迷”,他们有的自己改名叫“菌草”,有的用“菌草”给儿女命名,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
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勉励我们“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这让我深受鼓舞,倍感肩上责任之重。
我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党和政府培养出来的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为民谋利、为国争光,是我发自内心的追求。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更好地发挥菌草技术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黄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为“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而不懈奋斗!
扬帆远航,只为世界“通起来”
讲述人: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万敏
几天前,我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做了发言,向总书记汇报我们为共建“一带一路”所做的工作。总书记对共建“一带一路”8年来重要成果的全面概括、对今后工作的重要部署,令我倍感振奋。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航运企业,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持续深化航线、港口及综合物流领域的投资和布局,构建“航运+港口+物流”的立体运输大通道,在实现企业与当地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全力以赴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和经济贸易发展。
目前,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已完成投资642亿元,投资建设了包括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重要枢纽港在内的集装箱码头20个,铺设集装箱班轮航线195条,投入集装箱船舶运力200多万标准箱,占集团集装箱船队总运力的68%,为实现互联互通夯实了基础。同时,集团不断加大对亚欧海铁联运、亚欧国际班列等业务的投入,支持陆海新通道建设。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集团用全球1/18的运力承运了全球1/10的货运量,在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供应链通道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集团参与建设的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全球排名从当初的第93位上升到第26位,已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在希腊当地直接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间接创造就业岗位1万多个,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搭建了与沿线国家交流互通的友谊桥梁。接下来,我们会努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大沿线港口码头投资建设,构建智慧港航生态,畅通物流循环体系,为全球互联互通贡献航运力量。
牢牢抓住绿色、共赢的牛鼻子
讲述人: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南存辉
8年来,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正泰的“朋友圈”越做越大。我们立足光伏新能源与智能电气产业优势,同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扎实开展国际产业合作,共同探索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对强化“一带一路”风险国别管控、践行绿色发展更有信心和决心。
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投资建设新能源电站,虽然增加了投资成本,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赢得了沿线国家和人民的信任。比如,我们参与投建的柬埔寨达岱河水电站项目,可满足当地近四分之一的电力需求,当地老百姓时常对我们表达感谢。这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互联互通之路,更是一条增进友谊之路。
为了促进民心相通,我们在扩大“朋友圈”的同时,很重视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与跨文化交流融合。比如,我们定期组织海外员工到总部学习培训,让外籍员工也能分享中国发展成果。未来,我们将把“光伏+”模式推广到更多共建国家,为推动全球减碳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满载梦想的集装箱将抵达更远的地方
讲述人:江苏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左学梅
2014年5月,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双方历经8个月合作共建的中哈物流合作基地项目在连云港正式启用投产,这是“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合作的首个实体平台项目。
2016年,我来到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工作,见证了它的发展,切身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跨越山海的文化魅力。每逢中哈两国传统节日,我们都会在公司里共度佳节。在中国留学的哈萨克斯坦学生,越来越多地选择到我们这里学习。迄今为止,公司已培养带动十多名哈萨克斯坦大学生,他们回国后,都进入了大型企业工作,并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面临断裂风险,我们公司主动作为,带动中欧班列逆势高质量、常态化稳定开行,全年累计完成45408标箱运量,同比增长17.3%,极大保障了疫情期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今年1月至10月,连云港国际班列开行514列。哈萨克斯坦的小麦、铁合金,乌兹别克斯坦的钾肥、绿豆、棉纱等货物,乘中欧班列迅速抵达中哈物流公司作业区,再沿陇海铁路、疏港道路分拨至全国各地。中国制造的日用百货、机械设备、化工材料、汽车电脑等商品也同样便捷地由此进入沿线各国消费市场。
如今,基地已实现了深水大港、远洋干线、中欧中亚班列、物流场站的无缝对接。以连云港为起点的新亚欧大陆桥更加畅通快捷,陆海跨境联运更为高效便利,不仅惠及中哈两国,也为其他沿线国家创造了运输便利和合作机遇。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相信,经由连云港港口和中哈基地,全球物流供应链的大联动将更加通达;满载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梦想的集装箱,将抵达更远的地方。
为更多国家送去光明
讲述人: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新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大型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紧紧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成为活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新疆本土最大高新技术企业。
8年来,在上合组织框架下,我们攻坚克难,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帮助塔吉克斯坦建成贯通南北的500千伏电力大动脉,为筑牢当地经济发展基础助力。我们还创新资源换项目发展模式,及时帮助塔吉克斯坦解决了首都杜尚别冬季零下40摄氏度没有取暖保障的难题。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曾高度评价该项目给塔国民众带来的福祉,表达对中国政府的感谢之情。
8年来,我们承担了吉尔吉斯国家电网、蒙古国家主电网、安哥拉沿滨联网、东非及西非电网联网部分工程等3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主电网工程,为当地民众送去光明,极大改善了项目所在地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本着建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的理念,我们力争把每个项目都做成精品工程,多个项目获得中国境外工程鲁班奖、当地优质工程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主动为当地民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分享项目红利。不少当地员工因为我们的项目,成为当地最受尊重、家庭美满的典范。企业还加大对项目所在国专业技术人才、运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安排他们到中国相关产业基地实习,采取一对一、手把手教的方法,帮助项目所在国培养发展急需的人才。我们还主动捐资助学,与塔吉克斯坦项目所在地的聋哑学校、敬老院长期共建,不仅做到了基础设施“硬联通”,还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人民的“心联通”。
截至2020年年底,我们在全球设立了100多个办事处,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已成功进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为30多个国家提供了从勘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到培训、运营、维护一体化的交钥匙工程及系统解决方案,推动了绿色高效电源电网建设,让中国经验造福世界。
(原标题:共建“一带一路”代表畅谈8年成就与未来使命——建好民生工程,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