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友谊之花在春天绽放
肖云儒 郭红松绘
2016年夏,作者在意大利罗马举办中国书艺个展,保罗、聂红梅作为策展人与肖云儒在展馆前合影。
二〇一七年初夏,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记者玛丽娜访华时与肖云儒一道在西安采访。
这些年在“一带一路”各国跑着,有意无意结交了许多朋友。一次相识就是一颗种子,在这个特别的春天,种子一颗一颗从春泥中冒了出来,一茬一茬发了芽。如今回想起来,温暖无比。
一
春节前夕,意大利国家电视台导演保罗先生和他的妻子、华裔歌唱家聂红梅,一连几次来电话和微信,关心陕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况,问候西安的朋友们。
他们还发来一个保罗拍的视频,红梅在镜头中说:“我现在在罗马著名的西班牙广场,意大利向中国问好,罗马向长安问好!这里的人们十分关注中国疫情防控的情况,对华人和中国客人依然是一贯的热情。”随后,她在镜头前唱了起来——“多么辉煌那灿烂的阳光,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
《我的太阳》这首意大利名曲,一般认为是首情歌,但在当地有一种说法,认为它唱的是兄弟之谊,是给出门远行的兄弟唱的。我很为他俩的深情打动,并提醒他们也要注意防护。
保罗在大学学的是汉语,专攻中国文化,写过研究《道德经》的论文。聂红梅是地道的陕北女子,在西安音乐学院学完声乐后,去罗马发展。灿烂悠久的中意文化交融碰撞,吸引他俩走到了一起,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绝配。
这些年,他们利用跨文化优势,组织中国艺术家去意大利举办“中国艺术周”,让秦腔等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意大利的夏夜回响,也使两国文艺界人士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
二
大年初二,伊朗的孟亚琪女士也发来了微信和视频,将关切送给她认识的中国朋友。
3年前,我随“丝路万里行”车队从德黑兰到伊斯法罕,孟亚琪给我们当了三四天的中文导游。记得刚见面时,她一开腔就令人十分意外:“哥们儿、姐们儿,上车了,出发!”竟是如此字正腔圆,又接地气:“我是‘90后’,叫孟亚琪,波斯人名字太长,说了你们也记不住,叫我小孟就好。”
孟亚琪在德黑兰国际大学学中文。她到过中国,知道孔子、老子、屈原、李白,更知道与她同姓“孟”的孟子。这两年频繁接待中国考察团、商务团、旅行团,孟亚琪的中国朋友圈大了起来,生活更精彩了。
由于疫情在伊朗蔓延,孟亚琪只好宅在家中做中文抖音和各种节目,为伊朗、中国和世界加油。孟亚琪发的中文抖音短视频,有好几万点击量,许多学中文的伊朗人也在关注。她在视频里介绍伊朗和中国,也分享自己在伊斯法罕家中的宅生活,很家常、很亲切。
在视频里,她说:“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伊朗蔓延,中国朋友最早送来了援助。中国寄出医疗物资,支援日本、意大利、巴基斯坦、智利等国家。感谢中国,愿真主保佑中国!”看到这,我不禁想起她给我们朗诵过的波斯诗人萨迪的名句:“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情。”
三
大约两个月前,罗马尼亚陕西商会副会长赵琦突然从布加勒斯特来电,说他为家乡筹集了一批口罩,已经空运到西安,供大家使用。我感激地向他道谢,一绺春日的阳光带着暖意透进心里。
电话中,赵琦特别叮嘱我,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主持人玛丽娜希望我录一段视频,讲几句西安抗疫的情况。当晚,我自拍了一段视频,谈了中国全城动员、万众一心抗疫的简况,并向罗马尼亚观众致谢。视频最后,我说:“此刻我脑际响起了罗马尼亚名曲《多瑙河之波》:两岸的山峦郁郁苍苍,两岸的田野肥沃宽广……这与中国黄河、长江的景象何其相似。”
玛丽娜是位出色的记者,多次访问中国,每次都用视频和文字展示一座中国城市。继北京、上海之后,西安是她跑的第三座城。2017年10月1日,电视纪录片《兵马俑探寻记》在罗马尼亚播出,中罗媒体广有推介,引发社会关注。纪录片一开头,我在西安城墙前,介绍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及当代巨变,并邀请玛丽娜骑共享单车游览了几处闻名遐迩的古迹,欣赏了璀璨繁华的夜景。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市场、香味扑鼻的小吃街和欢乐的广场舞,都被镜头记录下来。
那次见面之后不到两个月,我们第三次“丝路万里行”车队就穿过中亚、俄罗斯到达罗马尼亚。玛丽娜陪同我们参观了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并将才完成的西安专题片光盘和发表有相关文章的刊物赠给我们。
千缘万缘,都因丝路结缘。临别时,我将写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书法作品送给她,这是杜甫怀念李白的一首诗。是啊,什么时候能再见,重又一起切磋文事、共话友情呢?
四
庚子早春,还收到了梅毕娜教授从意大利米兰发来的微信和视频,向中国朋友问安:“和中国朋友交往多年,我多么想念你们,为你们担心。”
梅毕娜是位汉学家,现任米兰圣心大学汉语语言与中国文化教授、意大利——中国“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中心执行主席,数十年间为中意文化交流牵线搭桥。前几次来中国,我建议与她以对谈的方式,完成一本“中国知己谈中国”的书。在北京、西安前后整整谈了三天半,整理出十几万字和相关照片,这就是《地球之虹:一位意大利人眼中中国50年变迁》。
梅毕娜教授从小向往中国,10岁时用零花钱买的第一本课外读物,就是关于中国的书。从上世纪70年代起,她先后两次来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对谈中,我们一道唱起那时的流行歌曲《浏阳河》,你一句我一句回忆当时的大学生活。
后来意大利疫情呈蔓延之势,米兰一带更为严重。梅毕娜教授宅在家里伏案写书。前几天,她给我发来一组照片,打开来是几十幅意大利风光照,美丽至极。我以王昌龄《长歌行》中的名句回复她:“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就是人心相通、人类一体的证明。地球本来同凉热、共命运。同行不疏伴,惟德自成林。友谊的种子从撒播、发芽,到开花结果,有如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发展,免不了经受灾害的洗礼、危难的锻打,但这最终会使我们的友谊更加牢固紧密。
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各民族的友谊和感情不就是如此吗?这些友谊已经融聚为“一带一路”上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更会孕育结晶为心之流、情之流、爱之流。它们更深沉、更恒久,植入人生记忆和历史记忆。
(肖云儒,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50年前提出散文写作要“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影响深远。25年前的专著《中国西部文学论》被誉为西部文化理论的开创性成果。2014年至2017年,以古稀高龄三次参加“丝绸之路万里行”,行程5万公里,到达丝路沿线32国90多城,并出版丝路专著《西部向西》《丝路云履》《丝路云谭》《丝路云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