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士讲述亲历故事 见证中国70年辉煌历程
图为2019年12月1日,瓦伊拉·维基耶—弗赖贝加在2019从都国际论坛上发言。
图为2018年3月,西夏姆·宰迈提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世界大学智库联盟会议上发言。
图为安德烈·卡尔涅耶夫在接受记者采访。
图为张世政在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采访时留影。
中国是维护多边主义的中坚力量
(拉脱维亚)瓦伊拉·维基耶—弗赖贝加
2019年,我以世界领袖联盟主席的身份赴华参加从都国际论坛。我有幸聆听了习近平主席介绍中国治国理政经验和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颇受启发。中国始终倡导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对话,无论大国小国都可以从合作中有所收获。这正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17+1”合作所倡导的理念
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书时,选修了艺术和考古学。学校旁边是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艺术品数量在北美地区排名前列。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选择体现不同文化的艺术品,画出素描。我选择画一件中国艺术品的素描。那些年代久远的青铜器、瓷器、壁画等中国文物,让我很着迷,我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
1998年,我回到拉脱维亚,次年6月当选拉脱维亚第二任总统。2004年4月,我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参观访问了多个城市。我在上海浦东新区看到,许多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高耸入云,令人惊叹。在北京、西安等地,我和当地官员、企业代表进行深入沟通。我感觉到,拉中两国在各层面都有强烈的合作愿望。
70多年来,中国依靠自身努力奋斗,成为世界上极端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国家,以及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应该被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目标。中国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很有针对性,将推动中国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认为,持续的对外开放,是中国取得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科学、技术、经济等领域与各国互动的意愿十分强烈。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与世界积极互动,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19年,我以世界领袖联盟主席的身份赴华参加从都国际论坛。我有幸聆听了习近平主席介绍中国治国理政经验和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颇受启发。当前,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面临一些挑战,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需要国际社会开展更紧密的对话与合作来共同应对。不论对个人还是国家,合作共赢才是应有的追求。我们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开展国际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及未来几年的其他挑战,以促进人类的福祉。
中国始终倡导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与其他国家开展对话,无论大国小国都可以从合作中有所收获。这正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17+1”合作所倡导的理念。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以实际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当今世界格局在进行深度调整,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取得快速发展。也有一些国家因发展动力不足,经济面临衰落风险。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全球治理架构,以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均衡发展。中国在完善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维护多边主义的中坚力量。希望中国鼓励世界各国采取更多共同行动,以更具创新性的方式,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中国是最早承认拉脱维亚恢复独立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是拉脱维亚在亚洲的重要伙伴。发展对华关系在拉脱维亚外交中占有优先位置。拉脱维亚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港口设施,可以成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重要运输路径。拉脱维亚希望与中国共同努力,拓展更多新的合作领域。
(作者为拉脱维亚前总统,本报记者暨佩娟采访整理)
中国发展经验和实践弥足珍贵
(埃及)西夏姆·宰迈提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这样的发展成就在世界历史上十分罕见。中国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埃中两国可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合作,推动创新发展,共建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我的母亲喜欢中国历史。在我小时候,她经常给我讲关于长城、兵马俑和马可·波罗游历中国的故事。2015年,我专门陪同85岁高龄的母亲一起去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旅行,她十分开心。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就让世界赞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这样的发展成就在世界历史上十分罕见。
中国有许多发展和治理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重要原因。保持政治稳定为中国在各方面实现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抓住了全球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坚定推动新一轮扩大开放。中国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国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可能性。
中国不仅追求本国发展,还积极促进与其他国家共同繁荣。共建“一带一路”提高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为当地民众提供了满足其发展需求的优质基础设施。共建“一带一路”坚持互利互惠,致力于实现共赢,让参与国家和地区充满希望,提高人们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获得感和参与感。
中国和埃及虽相距遥远,但我们的友谊经得住时间检验。埃及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2014年,双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埃及与中国开展全方位互联互通合作。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等重点项目都是埃中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亮点。
中国坚定不移支持非洲国家妥善解决和平与安全问题,支持非洲发展,得到非洲国家的赞赏。中国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G20杭州峰会上达成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提出采取集体行动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解决长期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等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将有利于非洲实现清洁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中国在消除贫困领域创造了奇迹,其减贫经验对非洲实现消除贫困和饥饿的目标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当今全球面临诸多挑战,风险、不确定性增加。当务之急是创新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经验和实践弥足珍贵。中国通过改革创新,增强市场活力。积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使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稳步提升。
未来,埃及与中国可以同其他国家加强合作,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进自贸区建设。埃中两国可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合作,推动创新发展,共建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作者为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秘书长,本报记者敬宜书面采访整理)
中国成功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俄罗斯)安德烈·卡尔涅耶夫
中国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发展成就之一。中国充分发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成功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这也促使我不断更新自己对中国的认知。研究中国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1981年,我进入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学习汉语。当时汉语并非热门学科,可我对研究中国满腔热情。我一有空就去图书馆,找来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国情方面的书籍阅读。大学四年级时,学校宣布将选派学生赴华留学深造。我踊跃报了名。当时想去中国的学生很多,竞争非常激烈,不仅有汉语考试,还要测试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程度。
1985年秋天,我如愿前往北京大学交流学习。当时,中国已经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我和同学们到了北京,明显感觉到市场经济带来的活力,市面上商品供应丰富起来。
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历史和国情。课余时间,我骑着自行车遍访北京的名胜古迹、大街小巷。那时候,大街上看到的人们多穿着粗布衣裳,很多地方是土路。1990年,我再次前往中国,去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候,中国市场上的商品更加琳琅满目,人们穿着的服装也丰富多彩。这样的巨大变化令我非常惊叹。
随着俄中两国的学术交流、人文交往越来越密切,我几乎每年都要去中国。中国很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尤其在基础设施领域。上世纪80年代,北京只有两条地铁线,现在的北京已经成为超级国际化大都市,举办过奥运会,有非常发达的立体交通系统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中国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发展成就之一。
在我看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重要原因在于抓住全球化机遇,同时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应对国际化挑战。中国政府始终关注民生、致力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更加关注均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中国将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扶贫减贫的力度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我一直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我认为,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有冷静的观察,不照搬外国经验。中国充分发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成功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最近几年,到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学习中文、研究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学生与日俱增。我的学生们提出了很多论文题目,包括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外交政策、区域发展情况、性别平等、社会民生等等话题。中国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这也促使我不断更新自己对中国的认知。研究中国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作者为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院主任,本报记者屈佩采访整理)
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韩国)张世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发生在城市,深刻的变化同样在农村各地呈现。如今,中国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的沧桑巨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勤劳奋斗
我父亲酷爱中国文学,儿时家中客厅总悬挂着写有中国唐诗中经典诗句的字画,其中杜甫的诗句最多。我从小就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中国文化有了亲近感。
1987年填报大学专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立汉城大学(现称首尔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通过报纸和电视节目,我了解到越来越多有关中国发展的消息。我总想着,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实地感受中国的变化。1995年,我在韩国中央日报社工作时,首次海外旅行到的就是中国。除了参观向往已久的长城、故宫、华清池、西安明城墙等中国历史文化遗址,北京三环主干道的快速建设,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处处充满了发展活力和希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98年,我到上海浦东参观访问。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让我感觉黄浦江就像一条即将腾飞的巨龙。
2007年,我开始担任中央日报社驻华记者,逐渐对中国有了更立体和全面的认知。其间,我走访过许多城市和农村。尤其农村的发展面貌令我惊喜。田地里,农民们在辛勤劳作,一片丰茂的景象。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发生在城市,深刻的变化同样在农村各地呈现。
如今,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成功使数亿人口脱贫。以政府为主导,中国有计划、有组织地扶贫开发,尤其是近几年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有益经验。
我去西昌采访过嫦娥探月工程,也参观过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IT企业,还去北京中关村与创业的年轻人面对面交流。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大众创业,中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充满了活力和潜力。中国在转向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如今,中国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展现出越来越开放的姿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本身,也对经济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海进博会等等,在中国见证并报道这些盛会,展现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风貌,是我记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的沧桑巨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勤劳奋斗。中华民族有着不畏惧任何困苦与磨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希望通过更多报道,为韩国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打开一扇窗,增进韩中两国友谊。
(作者为韩国中央日报社论委员,本报记者陈尚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