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重制造 融文旅 兴农业 打造高质量发展“金钥匙”

发布日期:2019.12.13 来源:人民日报-财经频道 分享至:
摘要 35年过去,昔日山沟里的老工业基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芯片封测产业链在这里聚集,数控机床行业在这里成长,麦积山石窟、伏羲文化旅游节吸引着八方游客,生态农业成为老百姓富起来的“聚宝盆”。

1984年5月26日,一篇《山沟里飞出“金凤凰”》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记录下甘肃省天水市天光集成电路厂为中国电子工业从无到有做出的贡献。35年过去,昔日山沟里的老工业基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芯片封测产业链在这里聚集,数控机床行业在这里成长,麦积山石窟、伏羲文化旅游节吸引着八方游客,生态农业成为老百姓富起来的“聚宝盆”。


在天水市常务副市长赵四辈看来,天水市在甘肃省内交通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良好,正迎来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近日,人民网“一撇一捺看发展”调研采访组实地踏访甘肃天水,就天水市如何因地制宜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何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内容展开深度采访。


工业制造,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装备制造业是天水工业的支柱,总量占天水市工业一半以上,占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四分之一左右,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电子封装测试的能力和水平居全国前列。面对这个“工业粮食”大市,各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2019年第一场雪过后,天气转晴,正如这雪后的实景一样,映衬着天水华天电子集团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澎湃气息,这里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企业,在2018年全球集成电路封装行业中排名第七。


“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跟不上技术更新换代的步伐,就意味着被市场淘汰。”华天电子集团发展规划部部长李守平向采访团介绍到,“芯片封测的本质上也是代工,是一个人员密集、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但高质量发展同样重要,这要求我们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重视产品质量,还要做好客户服务。通过与中科院微电子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我们企业共计拥有有效专利422项,其中发明153项,实用新型256项,外观设计1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56项。”


在华天电子的带动下,芯片封测产业链开始在天水聚集。2009年成立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生产企业华洋电子,总资产已经达到4.5亿,产品不仅供给当地企业,也销售至长三角、珠三角,更有近三成销售至海外60多家客户。


“我们争取3年内成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全球集成电路引线框架制造行业知名企业。”天水华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总贺志刚说。



01.jpg

天光集成电路厂的展馆一角。黄帆 摄


曾经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天光集成电路厂,现在已经成为一家军工电子骨干企业。“立志创新,攀登电子工业技术的高峰”“狠抓基础,扎扎实实地工作”“大胆使用中、青年知识分子” ……30多年前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


“我们是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从事军品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检验体化的企业。”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李文军表示:“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应对市场需求,从旧品升级到新品,成功推广了存储器、模拟开关、系列总线及其驱动接口电路、时钟驱动芯片等产品,从实际出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02.jpg

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厂房一角。黄帆 摄


当采访团走进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一排排龙门吊的繁忙运行夹杂着其他机床设备的轰鸣声,让每个人都震撼不已。这是中国规格最全、规模最大的卧式机床制造企业,是国家布局定点西北专业生产大型卧式廻转车床的摇篮企业,也是同时可生产磨床的车床企业,已有50余年经营发展历史。


天水星火机床集团公司总经理刘胜表示:“天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从自然环境上来看,这个城市为制造精密机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当前,人才引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天水锻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办公室主任刘军强说:“我们一贯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根据企业发展适时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并同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相继开展多项教学实践活动,校企合作为企业储备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了解,该公司把重点放在国家急需的剪、折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上,制造出的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剪板机、折弯机的空白,改变过去大量剪板机和折弯机长期依靠进口的局面。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产业,提升工业的竞争新优势,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天水市常务副市长赵四辈对工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文化旅游,是历史名城不断探寻的“百宝箱”


在甘肃有这样一句话: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毗邻关中平原,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在这里交汇相融,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天水,吸引着各地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


03.jpg

山清水秀的天水市区。(天水市宣传部 供图)


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提到:“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丰饶,人物秀丽的地方”。守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天水开启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围绕麦积山大景区建设,天水市文旅局引进品牌文旅投资公司,实施了投资15亿元的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投资15亿元的麦积山自驾游房车露营基地等文旅项目。


据传天水是伏羲和女娲诞生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围绕伏羲文化,当地已连续成功举办30届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该活动也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发展节会经济,成为当地文旅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连续举办“影像丝绸之路—天水摄影双年展” “中国天水·李杜诗歌节”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地域文化,积聚旅游人气。天水市初步形成了一县(区)一品、一县(区)一节的特色文化旅游会展品牌发展格局。


“我们立足区域优势提升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编制实施了《天水市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等规划, 2018年,天水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确立为天水市首位产业,密集出台《天水市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傅小春介绍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力度加强也很重要。”


挖掘文化资源,壮大产业规模也成为当地以文旅促产业发展的新探索。傅小春介绍,近年来省市全力扶持汉唐陶艺、飞天雕漆、“大漠行”鞋业、天水新天丝毯等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甘谷县大漠行麻编鞋业有限公司被列为“一带一路”重点出口企业、290万双/年麻鞋及麻编织品生产线扩建项目被文旅部列为“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


结合丰富的文化积淀,天水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创排了《麦积圣歌》《关山月》《轩辕大帝》《激流飞渡》等一批优秀演艺剧目,正在创排《飞将李广》和旅游版“天水大舞台”民俗艺术精粹展演节目。2019年6月以来,《大秦文公》《一画开天》《天一生水》《椒乡里的麻辣事》等优秀文艺剧目连续在当地演出,丰富了游客和市民的夜间生活。2019年1月—10月,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435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7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7.5%。


生态农业,是老百姓日益富起来的“聚宝盆”


农业农村发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优”字当先、质量第一。“我们秉持着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理念,目前有13个全资子公司和2个参股公司,天水基地具有较为丰富的食用菌种植所需的农业下脚料,原材料成本优势明显。”当讲起企业在生产建设中寻求新突破时,天水众兴菌业行政部长汪东滨讲述了自己的“生意经”,“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的研发及技术优势,我们已经拥有111项国家专利。在食用菌技术方面已走到了全国领先,下一步,还要向世界领先迈进。”


04.jpg

众兴菌业的工作人员展示产品。黄帆 摄


在食用菌种植基地门口,“就业扶贫车间”的字样格外醒目,车间内当地村民正包装金针菇,放菇、封口,一步步有条不紊。汪东滨告诉采访团:“我们采用‘企业+扶贫车间+劳动力’模式,吸纳周边贫困劳动力143人就业,并将这一就业模式推广到全国各子公司。”


针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说法,秦安县五营镇党委书记孟三刚带领干部群众以“流域治理引凤筑巢,小花椒做成大产业”为总思路,将龙头山产业生态园建设得热火朝天,高标准的产业生态示范区建起来了,优质大红袍花椒种起来了,全镇群众增收渠道也拓宽了,“栽下去、长起来,卖出去、富起来”的目标就在眼前。“现在,重庆、四川、陕西这几个省份,花椒需求量很大,市场供不应求,咱们这交通设施便利,经销商都是上门收购,农户不用抛家外出打工,坐在家门口就能提高收入。”孟三刚介绍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绿了,环境好了,生活就更加美好。天水市秦安县西川镇党委书记张小军把鹤山流域生态治理工作抓得一丝不苟。他说:“我们以‘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为理念,启动了鹤山流域公路建设工程,又在流域浅山区实施绿化造林,未来,这里将成为自然美感与文化内涵兼具的特色区域。”站在鹤山山头向下望去,秦安县城及高铁站映入眼帘,明年开春,这片山将和秦安高铁站开出的列车一样,更快更稳……


现在的天水,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先进制造业等方面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实现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进入良性增长轨道,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下一步,天水将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共建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战略机遇,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和从实际出发,乘势而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