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中国医疗援助造福非洲民众

发布日期:2023.02.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至:
摘要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963年,中国政府应邀向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开启了援外医疗的历史。对非医疗援助,一直是中国援外医疗的重要内容。

乌干达《新景报》网站近日刊登文章,题为《心连心的合作:中国医疗队的贡献挽救生命》。文章称,过去60多年里,中乌关系乃至中非关系愈发紧密,中国对乌干达乃至整个非洲的贡献有目共睹,其中就包括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位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中乌友好医院,就是两国医疗合作的“代言人”。这所医院由中国援建并赠送给乌干达,成千上万乌干达人从中国在该医院提供的服务中受益。自1983年以来,中国每年都支持乌干达医疗部门,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到乌干达工作,与同行分享经验,同时向民众提供服务。在新冠疫情最严重时,一些国家奉行疫苗民族主义,中国则展现出大国担当,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并肩合作,捐赠疫苗、开展联合研发等。


文章称,有句谚语说:“患难见真情。”它是对中乌两国关系的最佳描述,描绘了双方互惠互利和尽显兄弟情谊的合作。北京与非洲各国的合作关系,植根于具体而不是冠冕堂皇的空话,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的证明。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963年,中国政府应邀向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开启了援外医疗的历史。对非医疗援助,一直是中国援外医疗的重要内容。


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非洲在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医院、医疗设备等基础设施不足;二是专业医疗人员缺乏,而且本土医疗人员易流失;三是投入资金不足,医院、防疫及公共卫生系统、医疗人员等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四是医疗培训机构相对缺乏。


中国对非医疗援助涵盖多方面内容:


一是定期派遣援非医疗队。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向40多个非洲国家累计派出医疗队员约2.3万人次,诊治患者约2.3亿人次。


二是开展中短期援非医疗项目。例如: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曾开展环非洲访问、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多次开展“光明行”援非医疗服务,为非洲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等。


三是帮助非洲国家应对各种传染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危机。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中国第一时间逆行驰援,共派出1000多人次公共卫生专家和医护人员为非洲人民提供医疗保障,并先后提供多轮紧急援助。2016年以来,中国专家赴非洲多国帮助当地防控疟疾、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鼠疫与黄热病等,有效遏制了各类疫情蔓延。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树立了合作抗疫的典范。中方第一时间向非盟和非洲国家援助抗疫物资和疫苗,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提前开工。


四是开展多种形式医疗培训。中国一直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注重培养非洲本土医疗卫生人才。尤其是疫情发生后,线上线下对非医疗培训活动蓬勃开展,提升了非洲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


五是帮助非洲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一期)已经竣工,成为中非合作的又一标志性项目。2000年以来,中国在非洲援建了130多个医院和诊所,改善了非洲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


六是为非洲国家提供资金、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等,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公共卫生系统水平,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多年来,中国复方青蒿素抗疟药品在帮助非洲抗击疟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非卫生健康合作在机制建设上迈上新台阶。从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到中非合作“八大行动”,都包含加强中非公共卫生合作的重要倡议。“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健康丝绸之路”受到非洲人民欢迎。这些机制的建立,对中非卫生健康合作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合作的常态化和机制化,也有利于将合作成果真正落到实处,造福非洲各国人民。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良好的健康与福祉”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之一。中国对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医疗援助,展现了致力于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大国担当,为实现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行动,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提出了应对人类卫生健康危机的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促进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的变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