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中国001号创新药乘“一带一路”东风 助力全球抗疟事业

发布日期:2019.04.28 来源:新华丝路 分享至:
摘要 2019年4月25日,是第12个世界防治疟疾日。复星医药桂林南药自主研发生产的明星产品——青蒿琥 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抗疟领域一线用药。截至目前,注射用青蒿琥酯帮助超过2400万重症疟疾患 者重获健康,每年可多挽救全球近10万人的生命,为非洲疟疾死亡率的下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疟疾,是一种由蚊虫叮咬而感染疟原虫的虫媒传染病。虽然我国在上世纪已基本消除疟疾,但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医疗条件的不足以及饮用水的污染,使得疟疾仍然肆虐。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资料显示,刚进入21世纪时,每年全球至少有3亿疟疾急性发病的病例,死亡人数在100万人以上,约9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其中5岁以下儿童疟疾死亡率竟高达71%。


中国和非洲历来是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只有消除疟疾,非洲乃至世界才能真正实现在卫生领域的进步。中国在基本实现消除疟疾的同时,更应当与非洲共同努力抗击疟疾。而复星医药桂林南药自主研发的青蒿琥酯系列产品,正是如今全球抗击疟疾的有力“武器”,这一药物的由来,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7年,一项紧急的军事任务被部署,这就是“523计划”。这项由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指示,以“紧急援外、战备重要任务立项”的抗疟会战几乎集结了当时中国所有大小医药科研机构,大到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小到地处西南的广西自治区桂林制药厂(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了被国际社会誉为“抗疟药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的青蒿素。但它却一直面临着一个很难突破的问题,即水溶性欠佳,故药效见效慢,无法做成针剂用于抢救昏迷的重症疟疾患者。


1977年,523办公室召集北京、上海的多家药物研究机构参与项目攻关,目的是对青蒿素结构的进行改造,以解决水溶性问题,而广西的桂林制药厂也因本地盛产青蒿及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推荐参与了青蒿素的二次开发研究工作。历经了上千次的实验,最终桂林制药厂终于成功研发出青蒿琥酯,解决了青蒿素的水溶性问题,可制成针剂用于抢救凶险型等重症疟疾。1987年,青蒿琥酯获得中国卫生部颁发的001号新药证书,成为了新中国第1个新药,同期,注射用青蒿琥酯获得002号新药证书。2005年,青蒿琥酯片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药品预认证,注射用青蒿琥酯也于2010年通过该项认证,并于次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治疗重症疟疾的首选用药,是国际抗疟领域用药的金标准。


多年来,复星医药桂林南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向全球疟疾地区提供药物。《世界疟疾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疟疾死亡率比2000年降低了47%,非洲地区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4%,其中儿童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8%。截至目前,复星医药桂林南药已累计向全球疟疾疫区供应注射用青蒿琥酯突破1.2亿支,帮助超过2400万重症疟疾患者重获健康,这一药物每年可多挽救全球近10万人的生命,尤其为儿童疟疾死亡率的下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青蒿素的创新,是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以中国式方法解决世界医学难题的例证。青蒿素类药物对推进“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一定的贡献和意义。从发现青蒿素到发明青蒿素类抗疟药,再到基于青蒿素的疟疾治疗方案在世界范围内的临床应用推广,青蒿素为中国式创新嫁接全球智慧做出了最佳诠释,是新世纪建设互利共赢的“健康丝绸之路”的典范。目前,国际上对“中国制造”有着更多认知,但对”中国创造“的认知多在于电子信息科技等领域,其实中国制药行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青蒿素类抗疟药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有着多年的历史口碑,特别是2015年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更让这类创新抗疟药在海外市场连连成功,它已成为中国制药行业走向世界舞台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