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一带一路”就是大家一起过好日子

发布日期:2020.11.25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分享至:
摘要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女士。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女士。


耿莹生于1939年,是国务院原副总理耿飚长女,于2007年创立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13年来,耿莹和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常年奔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和民间外交活动。


2019年,巴基斯坦政府决定授予耿莹“巴基斯坦之星勋章”,表彰她对中巴友谊做出的贡献。采访中,耿莹讲述了她心中的“一带一路”,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以下内容是耿莹口述,由中国一带一路网整理。


中国对巴基斯坦是以心相交的


我关注巴基斯坦这个邻居是受到了父辈的影响。1956年,我父亲耿飚开始担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他非常重视中巴友谊,并积极推进喀喇昆仑公路的建设。


我们中国对巴基斯坦是以心相交的,巴基斯坦把心交给了中国,中国也把心交给了巴基斯坦,中国很愿意看到巴基斯坦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快速发展。


2011年是中巴建交60周年,基金会组织了“东方之韵-巴基斯坦行”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组织了国内一批画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到巴基斯坦展示中国文化,加强巴基斯坦民众对我们的了解。


2014年,基金会与巴方签署了《医疗护理人员培训合作备忘录》,决定出资培训巴方医疗护理人员。2015年,基金会组织了首届巴基斯坦医护人员培训班。基金会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专家合作,主要培训肝移植技术。巴方派来了大概20个医生来学习。从接收病人到做检查、研究手术方案,学员一共学习了一个月。因为担心学员回去之后没有设备,跟卫生部交流之后,我们还送了设备给他们。


巴基斯坦政府很感谢基金会组织的一系列对巴公益项目,决定授予我“巴基斯坦之星勋章”。授勋仪式原本定在2020年3月举行。基金会原计划趁着去巴基斯坦的机会组织一次“光明行”活动,为巴基斯坦民众免费做200例白内障手术。因为疫情,我们没能去巴基斯坦,授勋仪式也推迟到了10月。授勋仪式结束后,我跟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沟通,表达了组织“光明行”活动的意向,大使表示会为我们这个活动保驾护航,筛选真正需要免费做手术的民众。我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明年能有机会做成这件事。


为“一带一路”建设添一块小砖


我认为民间外交便于民众更直接地沟通,基金会可以承担“民间大使”的任务。因为我经常看新闻,关心国家在做什么,自然就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我觉得“东方之韵”项目在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方面是有益处的。


目前,“东方之韵”到过印度、巴基斯坦、美国、法国、瑞典、丹麦等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向海外展示了书画、剪纸、风筝、面人、脸谱、紫砂、戏曲、舞蹈等中华传统文化。许多外国友人通过“东方之韵”认识了中国文化。


未来,基金会还要带领“东方之韵”走进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不同文化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和谐共存。近几年,基金会设立了“一带一路”文化专项基金、千年敦煌专项基金、国际青年领航发展专项基金,团结多方力量在多个领域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我们帮不上大忙,但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添砖加瓦。我只能添这么一块小砖,那也是做贡献了。


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自信


我选择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上一代人的熏陶。中学的时候我想学油画,用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了画具。父亲看到我对绘画的兴趣,鼓励我学画传统国画。他曾把我画的一幅《文成公主》当做礼物送给了外国友人。我继承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心中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坚定。


我曾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有位商人委托我为一位外国女士画一幅中国画,他希望这位女士在画中穿着中国古代服饰。思考之后,我画了李清照的服饰。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自信,我认为他一定会喜欢。画好后我拿给这位客户看,他果然很满意,还为我推荐了新的客户。


后来,我接触了许多与国画不同的艺术形式,感觉很新鲜,还可以从文化差异中学点东西,运用到以后的创作中。了解了别人的文化,我才能跟对方沟通。对方在文化层面了解你、尊重你、认同你、信任你,然后才能谈合作。


建造长城的民族最大的愿望是和平


我们是建造长城的民族,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平、安稳,过好日子。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好了,也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跟我们一样能过好日子。


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用和平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同时,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我们也得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文化认可什么,我们就按照对方的文化来。只要能帮到对方,我们的心意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