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中方援助缅甸文物修复 蒲甘佛塔维修预计逾9年

发布日期:2019.09.1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至:
摘要

01.jpg

地震前的他冰瑜佛塔。(图片来源: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02.jpg

加固后的佛塔东立面。(图片来源: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2016年8月24日,缅甸发生6.8级地震,造成缅甸蒲甘地区400余座佛塔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9月19日,12名中国古建筑修复专家组成的代表团抵达蒲甘,开始对佛塔受损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为缅方下一阶段的修复工程提供建议。


2017年5月,在李克强总理和昂山素季国务资政的共同见证下,中缅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开展蒲甘古迹震后修复和保护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随后,许多工作相继展开。2018年9月22日,在他冰瑜佛塔,举行了中国援助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换文签字仪式,标志着中缅合作修复蒲甘佛塔项目正式启动。


蒲甘佛塔及古城坐落在缅甸中部平原,具有独特的佛教艺术和建筑风格,堪称“一道神圣的风景”。以他冰瑜佛塔为代表的蒲甘佛塔见证了蒲甘文明的鼎盛时期。2019年7月,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蒲甘”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震后


中方专家很快就到了现场


雨季到来时,已经在地震中受损的缅甸蒲甘佛塔,很容易受到二次破坏。今年4月22日至6月12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率队完成了他冰瑜佛塔的临时抢险和加固支护工作。


赵强也是2016年震后赴缅甸勘察的中国专家组组长。“到达蒲甘后,我们发现当地存在着施工材料匮乏、电力供应紧张、天气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我们组织国内及缅甸当地施工人员共计60余人,连续工作了40多天。”赵强介绍说。


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陕西文物保护团队再次前往蒲甘进行现场勘察、评估,为下一步的修复方案提供依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地质勘查、整体测绘与病害调查。他们应用了无人机航测、三维扫描、沉降观测、倾斜观测和环境监测等手段进行精细化测绘。


赵强说,“他冰瑜佛塔高60余米,要将整个寺庙一一测绘,采集所有数据。这样才能准确进行后期分析。比如,要把勘察到的所有病害标注在测绘图上。若是漏掉了,会影响到下一步修复方案的制定。”


在他冰瑜佛塔内部,可以看到白灰质地的墙面。向当地人询问,果然了解到在大块的白色石灰层下可能覆盖有壁画。赵强描述了他当时看到的壁画勘察工作的细节:“在实验性剥离后,发现石灰层下露出灰色颜料和花纹,这与墙壁其他部分的壁画颜色花纹非常接近,说明白灰涂抹的底层真的存有壁画。顺着裂开的细缝,工作人员利用仪器获取了数据,借此分析颜料成分、壁画所处的历史时期、绘画风格、墙壁的白灰和砂石水泥比例、墙壁的硬度强度等。这些信息采集得越丰富,下一步的修复工作就会越顺利。”


“文物修复工作是个艰苦、长期、动态的过程。”赵强说,“缅甸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文物之间也会存在时期、工艺、材料的差异。所以修复方案、应用技术不能直接复制照搬,拿来就用。所以这1个月的勘察只能算作研究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大约需要两年的时间去分析数据、编制方案、选定材料、落实规划。在未来的修复过程中也可能发现新问题,所以这个研究过程也就会贯穿整个修复过程。”


陕西文物保护团队


汇集了多方专家


“他冰瑜佛塔是砖石质建筑而且拥有精美的壁画。在这些领域,陕西省文保专家有很多经验。”赵强认为,此次援缅文物修复项目选择陕西文物保护团队,是陕西文物保护综合实力的体现。


这支团队,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和陕西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为核心,同时联合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及这次在缅甸勘察设计现场进行测绘的陕西文化遗产研究院。


身为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介绍说,他们承担的福州“三坊七巷”古建筑壁画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曾获得“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山西晋城玉皇庙彩绘泥塑保护修复工程”和“陕西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分别被评为“2013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最佳工程”“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在砖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也具有优势,是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参加的“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获得2016年“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从勘察算起


工程可能会持续9年


在今年7月召开的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蒲甘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勘察和施工时,蒲甘他冰瑜佛塔仍像平时一样对外开放,允许游人参观。“换句话说,我们的工作是向全世界现场直播的。所以我们对保护团队人员的要求是:在言行、穿着、举止各方面都要规范,工作场地要保持文明整洁,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要尊重。”


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是一个综合性保护项目,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都会加入修复团队。考虑到交通不便、材料匮乏等难题,团队需要研究寺庙的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和材料工艺,此外还要做检测分析、壁画保护、考古工艺发掘以及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遗址展示和环境监测等工作。


“从勘察算起,这个维修工程可能会持续9年。”赵强说。


现场施工会遇到许多难题,比如材料不充足、交通不方便、电力供应紧张、机械设备相对落后等都会令人焦虑。但最令赵强印象深刻的却是高温,“按照宗教风俗习惯,不能穿鞋进入寺庙,当时台阶温度能高达63摄氏度,所以我们有很多的专业工作人员脚底下都被烫出了泡。”赵强笑着说。特别是2016年去勘察的时候,刚刚经过地震垮塌的他冰瑜佛塔,瓦砾渣滓、木头、碎石,甚至玻璃片、钢筋遍地都是,难以下脚。“但越是破损厉害的地方,就越是工作人员应该去勘察的地方。”


“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工作,得到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和民众认可。”赵强说。


陕西文化遗产国际合作非常活跃


陕西省在文物保护方面拥有大量中外合作的经验。“可以说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就是中外合作的成果。早在1989年,在意大利援助下成立的‘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就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前身。”赵强说。


从1991年开始,陕西省文物局先后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和德国美茵兹的罗马日尔曼中央博物馆开始进行文物保护技术合作研究。彬县大佛寺石窟危岩加固设计与施工、蓝田水陆庵彩绘泥塑保护调查研究、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淳化金川湾石窟以及陕西石刻佛经合作研究等,这些都是成效斐然的中德合作项目。


1995年至2005年,陕西省开始与日本有关机构合作,实施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护展示利用项目。在当时,这开创了大遗址保护展示和考古成果相结合的先河。


“最近我们正在与法国文物保护机构进行合作。2017年中法签署了两个合作项目: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研究和茂陵石刻的保护研究。其中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合作开展的“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研究”项目,还被列入2017年《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第四次联合宣言’计划。”


陕西省文物保护对外交流合作,经历了早期的引进借鉴,中期的消化吸收和融合,发展到如今可以与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强国的交流互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对外合作也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文物保护专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