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把科技创新书写在祖国的蓝天上(品牌论)

发布日期:2021.10.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至:
摘要 9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盛大开幕。本届航展上,中国航空工业再次大放异彩:近140项自主研制的航空装备及技术项目亮相展会,其中近40%为首次参展,包括无侦7大型无人机、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机、攻击11等中国航空工业的新成果、新产品。

9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盛大开幕。本届航展上,中国航空工业再次大放异彩:近140项自主研制的航空装备及技术项目亮相展会,其中近40%为首次参展,包括无侦7大型无人机、无侦8高空高速无人机、攻击11等中国航空工业的新成果、新产品。


  2021年,对于新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自1951年创建以来,新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走过了整整70个年头。抚今追昔,从修理、仿制到自主创新,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新中国航空工业的70年,是筚路蓝缕、可圈可点的70年。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起点充满了辛酸。1949年的开国大典,我们东拼西凑,飞机数量还是不够,为了完成空中分列式,一部分飞机只能绕回起点再飞一遍。那也是历次阅兵中唯一一次带弹受阅,因为所有的飞机都在天上,一旦敌机来袭,便要即刻投入战斗。之后的抗美援朝战场,美军飞机成了志愿军战士最头疼的“丧门神”,多少年轻的生命就是因为缺少空中力量的掩护而牺牲在他乡,全军上下充满了对我们自己造飞机的急切呼唤。1951年,中央作出了创立航空工业的决定,稚嫩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就此诞生。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充满了艰辛。虽然有苏联“老大哥”的援助,但一片空白的我们只能从飞机修理学起。直到1954年,中国才成功制造出了第一架飞机。别人的援助终归有限,时任二机部部长赵尔陆总结道:“苏联不让我们搞科研,只让我们搞仿制。”于是,国家下定决心发展自己的航空科研设计能力。1956年,在沈阳分别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和航空发动机设计室。在徐舜寿等留学归国专家的带领下,在无数青年大学生的奉献中,中国就在“一张图、一支笔、一把尺”的条件里拥有了自己的飞机研发设计能力。


  航空工业极其复杂,不仅囊括设计、制造、试飞环节,更对材料、燃料、控制系统等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被称作现代工业制造领域的“皇冠”。这种“烧钱”的事,通常只有发达国家能做。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想与它们并驾齐驱谈何容易。然而,战胜困难,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正是凭借着“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一代代航空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令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骄人成绩。


  近年来,随着歼20隐身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直20战术通用直升机、FC-31战斗机以及攻击11无人机为代表的先进机型陆续亮相,中国航空武器装备正式迈入“20时代”。“20时代”标志着人民军队装备迈上新台阶,航空工业能力迈上新台阶,以及自主发展航空武器装备的信心迈上新台阶。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现代航空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人才储备等居于世界前列,具备了航空大国的综合实力,处在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期。


  回首过去,新中国航空工业的70年,是一部坚持党的领导、听党指挥、敢于胜利的创业史;是一部牢记强军首责、许党报国、忠诚奉献的奋斗史;是一部始终勇往直前、奋力超越的创新史。


  面向未来,相信中国航空工业也必能筑牢航空强国之基,奋力推进航空强国建设,把科技创新书写在祖国的蓝天上,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