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固体火箭发动机
秦岭山中,灞水河畔,白鹿原下,作为航天强国主力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7416厂为打造一流固体火箭发动机,为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奇迹做出贡献。
启航:闯出固体动力一番天地
1966年6月6日,按照“调整一线,建设三线”重大决策,七机部批准四院7416工程代号,组建蓝田基地十六号工程筹建处,7416厂由此正式诞生。7416厂创业者们,开始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从1966年第一批选点队员来组建“063工程”第二筹建处,到1974年5月小型发动机装药线的建成,7416厂历经8年时间的建设,使新中国第一座规模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厂,在群山掩映下,巍然矗立起来。
随后,关于7416厂建设好消息纷至沓来:1984年春,7416厂建厂以来首次承担的国家重点型号任务远地点发动机,成功将我国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作为承担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研制生产单位,7416厂荣获陕西省科学大会成果奖,该发动机获得国家质量金奖殊荣。
在历次阅兵中,7416厂参与研制生产的型号产品盛装亮相,再次向世界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实力……7416厂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不仅得益于一群为固体动力事业默默耕耘和奉献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更得益于社会各级对7416厂的全力支持。
创新:在不断超越中奋力前行
面对国家安全需求的新变化,既要敢于亮剑,也要重视铸剑。7416厂聚焦主责主业,从零开始到第一次跨越用了30年,到第二次跨越用了12年,到第三次跨越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而第四次跨越仅用了10个月时间。跨越的背后,是该厂连续多年深入推进高效科研生产新体系建设取得的扎实成效,科研生产的效率、效能、自动化水平和安全质量保证能力也都得到大幅提升。
2005年,7416厂完成了三线调迁,在西安近郊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装药总装生产厂区。新生产线不仅在工艺上了一个新台阶,还研制出一批具有突出技术进步点的装药专用设备,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精、尖仪器设备,形成立式化、连续化、机械化和数控化生产线,使研制水平、批生产能力全面提升,体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满足了航天战略发展需要,也为工厂建立可持续发展平台。
2020年11月2日,国内最大的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在7416厂新的生产工房完成装药,与之匹配的是国内最大的固体推进剂浇注系统。两个“国内最大”的叠加并非偶然,是不断在刷新自我中奋力前行,是55年来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重大创新项目竞相涌现,在一些前沿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实现了大型固体运载分段发动机精准对接、精确控制、精细绝热等专业技术,参与研制国内最大的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极大提升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工艺技术水平。
一项项独立自主设计,都代表着固体动力装药行业的先进水平,体现出了“创新与制造”的独特力量。通过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攻关多项重大瓶颈工艺技术,工艺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以型号研制生产任务为背景,承担并完成了7项集团公司重大、共性工艺研究项目,解决型号研制关键重大工艺瓶颈,为工厂跨越式增长夯实技术基础。
55年来,7416厂先后获得技术专利334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百余项,“高能装药线新工艺技术研究及实践”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累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百余项。
改革: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7416厂紧跟国企改革的步伐,在提质增效中激流勇进。不断壮大主营主业项目,探索实践事业部管理模式运行管理机制。比如聚焦核心优势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推动精细化工、高性能薄膜材料和固体推进剂综合应用等主导产业领域,实现窗膜项目、高性能挠性覆铜板项目等主营业务板块规模和效益同步跨越。目前,高性能窗膜材料已成为其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一张名片,让山由窗膜“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些年,7416厂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获得一个个“国字号”荣誉:中国行业十大诚信品牌、中国十大玻璃窗膜、中国防爆膜十大品牌、国际窗膜协会全球第九家制造商会员……并通过加速新旧动能转化,全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