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四院固体动力助推中国首星遨游天空
人民网北京4月25日电(赵竹青)今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记者从航天科技四院了解到,该院研制生产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5年,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委的委托,召开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议,决定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所用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由四院承担。
根据“长征一号”火箭总体方案的要求,第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直径为770毫米,全长约4米,要在600公里高空点火,在每分钟180次旋转条件下工作,旋转稳定,难度之大前所未有。
航天四院创业者们展开了艰苦的攻关战斗。四院副院长、型号技术总指挥杨南生心中明确,这项任务意义重大,可以说“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研制任务异常艰巨。
期间解决的一个根本性的技术难题是装药裂纹问题。杨南生指导药柱设计人员引入了粘弹性理论,分析装药产生裂纹的内在原因,逐渐解开了这个谜。通过对复合推进剂增加了高温慢速拉伸下的延伸率这样一项指标,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装药裂纹问题。
1969年2月,该发动机第三台样机进行卧式旋转热试车和第二次高空模拟热试车,都多次获得成功,高空喷管经受了考验。在杨南生主持下,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进行了静止、旋转、高模、高魔加旋转以及全箭串联系统地面热试车共19次,发动机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产品进入交付使用状态。7月初,四院按计划交付两台发动机,送往北京总装。9月该发动机参加长征一号全箭试车获得圆满成功。
1970年3月,四院试验队前往酒泉基地,进行卫星运载火箭技术阵地总装测试工作。4月中旬,钱学森、杨南生等组成的汇报团回北京向周总理等中央首长就基地发射准备情况作了汇报。周总理指示说:“如果这次试验成功的话,你们不要骄傲自满,还要继续前进,这次试验也可能搞不成,这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听了总理的话,大家深受鼓舞。
1970年4月24日,杨南生率四院试验队参加了卫星发射工作。当长征一号火箭轰鸣着飞升上天,到达指定高度时,四院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后有力的一推,使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环绕地球飞起来。同时,一曲《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进入太空时代。
从圆满完成第一次国家任务至今,四院完成了以“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为代表的众多国家重大工程相关任务,形成了覆盖运载火箭、战略战术武器、宇航探测等全领域、多尺寸、宽射程、系列化的航天固体动力产品体系,为我国战略安全体系建设和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参与研制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历程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一代代四院人在航天强国的壮丽征程中拼搏前行,永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