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周刊:“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通向南美
英国《自然》周刊网站5月8日发表两篇文章,描述“一带一路”在科技合作方面的进展。文章称,欧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方面的合作,中国与欧洲多国的科学合作和人文交流都在日益深化。
“一带一路”重视科技合作
《中国绘制走进欧洲科学的道路》在开头描述道,在布鲁塞尔的欧洲议会所在地东南方向,建筑工地上的起重机正在辛勤工作,将最后一块玻璃窗安装好,建成一座熠熠生辉的新建筑。
经过4年的规划和建设,“中国—比利时科技园”即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科技园区竣工。这一耗资2亿欧元的设施最终将为来自中国和比利时的约17家高科技公司提供实验室和办公室,这些公司都计划在对方国家打开市场。计划迁至该科技园的公司包括制药商以及专注于太阳能、癌症治疗和3D医疗打印的公司。
文章称,这个科技园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小部分,欧洲在这个项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它是最初丝绸之路的最终目的地。意大利今年3月加入了“一带一路”计划,与中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文章指出,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增加贸易上,但中国领导人明确表示,科技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章称,对基础设施和研究进行投资的承诺对许多经济困难的中东欧国家具有吸引力。这些国家一直与人才流失、持续腐败和缺乏研发支持等问题作斗争。在中东欧,中国公司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附近投资建设一座节能的“智慧城市”。据推广人员说,这将是欧洲首个此类开发项目。
文章称,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在努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热切欢迎中国的支持。他们视中国为一个尊重他人的伙伴。
欧盟委员会研究部门前负责人罗伯特—扬·斯米茨认为,只要有明确、透明的规则,与中国的科学合作就是一件好事。
“16+1平台”搭建合作桥梁
去年7月初,在保加利亚举行了一次明确聚焦中国的高级别活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16+1”)。文章介绍,这一合作机制开始于2012年,成员包括中东欧的16个国家和中国。
文章称,“16+1”协调了中国在欧洲的许多“一带一路”计划。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说,从2012年到2017年,共举办了233场“16+1”相关活动,2018年举办了约40场。这个“16+1”机制就像一个微型欧盟,寻求协调从环境监管到航空联系等所有领域的活动。
文章指出,该机制还参与科学合作。立陶宛负责协调包括研究在内的农业合作,罗马尼亚负责主办一个研发中心,旨在将中国枣树在欧洲干旱地区的种植商业化。匈牙利、捷克和黑山的大学也有“16+1”中医中心,与中国的大学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将中医推广到欧洲各地。
文章援引欧盟亚洲中心研究员巴尔特·布罗尔的话说:“东欧和中欧国家越来越把北京视为亟需的实体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捐赠者。”
黑山位于西巴尔干地区,即将加入欧盟。2014年,黑山达成了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一项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为黑山一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提供85%的资金。
文章称,黑山还渴望获得中国在建立科研和商业科技园区方面的专业知识。去年12月,黑山一个代表团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关于科技园区发展的“16+1”研讨会。
黑山科技部顾问伊万·托莫维奇说:“我们在中国科技园区和孵化器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和最佳做法。”
在欧洲国家中,匈牙利可以说是参加“一带一路”倡议最活跃的国家。它拥有一项重要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一条350公里长的高速铁路,将把中国商品运往欧洲。
文章称,两国的科学合作也在迅速发展。201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布达佩斯成立了中国—中东欧研究所,旨在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与学术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院长王伟光表示,该研究院标志着双方“人文交流和学术交流进入新阶段”。
斯密茨现任欧洲顶尖研究机构、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校长,在他看来,“一带一路”计划无疑将推动中国和欧洲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材料和计算等领域的科学合作。
他说:“因此,有关各方之间的双赢局面是有保证的,丝绸之路可以成为真正的双向道路。”
“一带一路”兼容并包
另一篇文章则表示,早在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公布“一带一路”这一宏伟倡议之前,就已经在向天文学家宣传其中的一些元素了。
智利天文学会会长莫妮卡·鲁比奥清楚地记得,2012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开幕式上,她就坐在座无虚席的礼堂里。
文章称,“一带一路”与科学在其他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南亚,该倡议包括对巴基斯坦的大学和斯里兰卡的医疗研究进行投资;在欧洲,它促成了东欧许多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
文章称,南美洲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跟上了这股潮流,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获得投资、发展基础设施的一种方式。
文章援引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的大西洋理事会的佩佩·张(音)认为,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许多东西,并且在不断演变”。
佩佩·张担任该理事会中国—拉美项目的副主任。他说,“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核心问题是基础设施。但他还说:“接下来,科技可能会成为主要组成部分,这在‘一带一路’中得到体现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
鲁比奥和她的同事们在逐渐接受中国的参与和投资对智利乃至全球科学的意义。鲁比奥说:“与中国的关系才刚刚开始,执行协议需要时间。”
天文合作互惠互利
智利教皇天主教大学天体物理学研究所所长、天体物理学家加斯帕尔·加拉斯表示,中国在智利的参与和此前与外国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完全不同。
加拉斯说:“说实话,这有点像文化碰撞。中国人的做事方式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方式。”
他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智利大学的“中科院南美天文研究中心”(CASSACA)联合项目是一项国与国之间的协议。
根据协议规定,中国科学家能够申请获得智利从国际天文设施分配到的观测时间。智利得到每个设施10%的观测时间。
文章称,CASSACA项目是中国在智利科研工作的核心。该项目有20人,包括工作人员、访问学者和学生,年度预算约为150万美元。加拉斯说,CASSACA协议还包括一项基金,用于智利天文学家的研究开支,以及让智利的科学家能够访问中国。他说,没有固定金额,每年的基金金额在20万美元到50万美元之间。
文章称,成立6年后,CASSACA正致力于实施更大的计划。该中心的主任是中国天文学家王仲。他表示,该中心有可能扩展成为一个多学科中心,中国科学家可以在这里与智利和其他南美国家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地震、海洋、南极洲、沙漠、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
王仲在谈到CASSACA时说:“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但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科学发展。我们认为这是中国观测天文学的未来。”
文章称,这些进展令智利科学家感到好奇。加拉斯说:“我认为没有人反对中国参与,这种参与是积极的。”
中拉携手科技创新
文章介绍,已经有19个拉美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谅解备忘录。
文章称,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向该地区国家作出超过1400亿美元的贷款承诺。设在华盛顿的美洲对话研究中心和设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共同维护的一个数据库显示,2018年,中国提供的贷款总额达到了77亿美元,3年来首次出现年度增长。中国现在是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该地区是中国海外投资的第二大接受地。
2014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INPE)在巴西圣保罗州启动了中国—巴西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文章援引INPE空间天气项目负责人若阿金·科斯塔的话说,该项目为两国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关地球高层大气变化和扰动的实时数据。
大西洋理事会的佩佩·张表示,随着中国在南美的影响不断扩大,该地区对科学和技术的日益关注不应令人感到意外。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经济也在发展,中国正努力将自己重新打上科技创新强国的烙印。
他说:“现在有更多的中国公司走向世界,而中国也在拥抱技术,因此科技元素在国际上得到体现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