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重庆市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落地见效

发布日期:2019.01.21 来源:教育部网站 分享至:
摘要 重庆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改革,精准发力,大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具体实践,取得积极进展。

重庆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改革,精准发力,大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具体实践,取得积极进展。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绘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蓝图。出台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孔子学院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作为推动重庆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明确向西依托中欧班列(重庆)、向东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向南对接“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发展主线,秉承共商共建、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原则,努力做到经贸走到哪里,教育民心工程就延伸到哪里,教育人才培养就覆盖到哪里。推动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并驾齐驱,努力与沿线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人文交流,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和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搭建重大合作平台,推动多领域务实深度合作。组建和参与沿线国家各类联盟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北京市联合推动成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北京、重庆各7所高校与波兰9所高校加入,加强中国高校与波兰乃至中东欧大学深度交流合作。推动成立中泰职业教育联盟,汇聚中外37所职业院校,围绕中泰两国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产业进行专业深度合作。多所高校相继发起成立或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金砖国家”网络大学联盟、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等1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高校联盟。利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国际学术会议等平台,吸引沿线国家专家学者赴渝开展交流合作。


  构建语言互通机制,促进中外语言互鉴互学。加强沿线国家语言专业和课程建设,发挥四川外国语大学等语言类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加强俄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葡萄牙语、匈牙利语等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开设第二外语专业及选修课等形式,培养熟悉沿线国家语言的外语类高层次人才。采取多种举措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着力加强孔子学院(课堂)建设,先后在泰国、俄罗斯、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等沿线国家建设5所孔子学院;积极培养沿线国家本土汉语教师,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在俄罗斯、斯里兰卡等国合作共建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中心、汉语师范学院等机构,更好满足当地青少年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


  聚焦国别区域研究,有力助推民心相通。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与涉外法律研究中心落户重庆,为法治化、常态化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及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提供保障。立足国际形势、整合高校资源,积极培育和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有8所高校14个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备案,针对东盟、中东欧等地区和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家,开展经济、政治、教育、文化、法律等领域研究,打造“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重庆—东盟投资与贸易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等品牌项目,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


  突出师生双向交流,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设立重庆市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丝路”项目,围绕通讯运营、轨道交通、教育管理等重点领域举办专题研修班,培养沿线国家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强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建设,增强对沿线国家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每年5000余名沿线国家学生在渝学习。突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引领作用,结合实际设立卓越校长工程中新合作培养计划、特色专业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等市级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实施中新(新加坡)青少年交流计划、“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等活动,开展文艺巡演、文化巡展、专家巡讲活动,每年选派3000余名师生赴俄罗斯、新加坡等38个沿线国家留学、游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助推中外文化“走出去”,增进和夯实与沿线国家人民间的相互理解。


  加强涉外合作办学,注重对接产业需求发展。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到渝合作办学,实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进一步推动与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坚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开展境外办学,积极发挥学科和产业优势,选好合作契合点,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联合国内企业在海外开设“鲁班工作坊”“海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加强“本土化”员工培养培训。联合相关企业开展联合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