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从输血式走向活血式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爱心天使”支教团队在江西老区开展教育扶贫受访者供图
日前召开的教育扶贫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说:“普及有质量的教育是消除贫困的关键基础。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我国是如何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的?在教育扶贫上有着哪些成功的实践与经验做法?未来又将如何巩固和保障困难学生的学习条件?4月7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相关学校与教育界人士。
教育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经’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了教育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巫建华说,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等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自觉把教育扶贫贯穿到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
记者了解到,2012年以来,我国累计有514.05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学生。
截至2020年底,义务教育阶段1.45亿学生中,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其中20多万贫困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
相关专家认为,过去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贫困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使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手段与工具——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发挥出其特殊的作用。
“教育扶贫既可以保障贫困户学生有学可上,也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及其家庭树立自信,学有所乐、学有所成。”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金存说,培养一名大学生或者有一技之长的职教学生,就是帮助一个家庭脱贫,就是为提升地方民众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就是帮助当地实现长久脱贫。因此,教育扶贫意义重大。
记者了解到,近20年来,党和政府突出问题导向,在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与教育支持服务的基础上,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实施精准教育扶贫,着力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真正让教育发挥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
多措并举推进教育助贫脱贫
经过8年努力,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世界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创造这个奇迹时教育扶贫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呢?
“多年来,我们坚持实施招生倾斜。”刘金存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加强与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联系,借助高职扩招等有利机遇,不断加大在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招生计划投放力度,开展对口招生和学生联合培养等工作。
近3年来,该校共录取江苏援助省份贵州、青海、云南、辽宁、新疆、西藏考生1257人。其中,对青海、甘肃等省考生减免3年学费。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涉农专业为特色的综合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则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初心,以精准扶贫工作为目标,进一步凝练“科技支农”的方向与力量,引导推动各学院“将课堂移至村口,将师生扎入田头、将成果送进农户、将论文写在大地”,全力以赴助力“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资助为抓手,以育人为导向”的工作理念,以“应助尽助”“精准资助”为目标,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完善“奖、助、贷、勤、免、补”六位一体资助政策体系,积极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资助覆盖面达到54.2%。
“我们依托学校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国家青年农场主培育基地、省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开展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服务等能力提升培训。”巫建华说,同时,依托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推进中西部合作开展对口帮扶和社会培训服务,为青海海南州、云南普洱市、陕西榆林市等地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青年农场主、创业创新农民,培养了一批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带动脱贫致富农户近千户。
用常州市天宁区教育局相关领导的话来说,“教育扶贫从‘希望工程’到‘知识扶贫’,再到‘扶志扶智’,从输血式、造血式走向活血式,时代在变、抓手在变、路径在变,但推动‘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我们的初心始终未变。教育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
打通政策精准执行“最后一公里”
该如何走好未来精准教育扶贫路?在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贾仕林看来,高校教育扶贫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暴露出工作仍不到位、不融合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致使高校教育扶贫工作难以开展。
相关专家也指出,下一步,相关部门要聚焦教育扶贫领域仍存在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充分整合全社会资源,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以相应的时间支持、行政支持和条件支持,打通政策精准执行的“最后一公里”。
“教育是实现人员社会流动的重要路径,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更是实现脱贫的主要选择。”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查永军说,2020年我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依然存在,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帮助相对贫困家庭实现经济收入的增长。
查永军告诉记者,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中来自相对贫困家庭的生源占比较大,给予他们必要、可行的教育帮扶将极大改变他们的处境。学校要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知识、技能等培训,社会要在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平台,满足他们的就业愿望或实现他们经济收益的提升。
巫建华建议,为更好地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在对高校综合考核中可适当增加对院校参与教育扶贫工作的考核比重,对农业类高职院校教育扶贫团队建设工作要给予更大支持,加强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同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高职教育的招生、培养、帮扶、就业及反馈制度,确保乡村和偏远地区学生的入学率和就业率,高校应强化学生适应服务和各项指导工作,招进来还要培养好,做好对受帮助对象成长与发展的精准支持。
原标题:教育扶贫:从输血式走向活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