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课 旧观念要打破
在很多中国人成长过程中,体育课被语数外等主科占用称得上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除了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话语权之外,“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等调侃也显示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弱势地位。
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是学校教育里老生常谈的棘手问题。相关政策一直在出台,体育课“走过场”的现象却仍屡见不鲜;中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迅速发展,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的贡献却屈指可数,中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也在过去30年间持续下滑。
让体育课强起来、让中国少年强起来,必须来一场观念的解放和变革。体育课不只是跑跑跳跳、打打闹闹,而是要掌握本领、学会项目;体育课不限于课堂上的45分钟,还要有课余的“作业”和人人参与的竞赛;体育考试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几分、十几分,而是要逐步加量成为“主科”。
学校体育加强和改进方案发布后,有人认为,把体育课一下子提到“主科”的位置,是不是步子有点大?这显示出轻视体育的旧观念根深蒂固。
对于少年儿童眼镜化和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非常关注、多次强调。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强身健体就是“野蛮体魄”。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两者都不能偏废。只有把学校体育提升到应有的位置,才能让更多孩子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当然,对于加强体育课考核、体育中考提分等举措,不少家长仍有顾虑:体育中考变成100分,会不会给孩子和家长“增负”?会不会扩大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
家长的担忧,给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的落实和细化提出了考题。学校体育要防止陷入“应试化”,避免体育课被考试牵着鼻子走,也要防止走过场,变成人人都得高分的“大锅饭”。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中考体育考什么、如何考、何时考,相关的考察机制应坚持科学记分、综合评价、稳妥推进。让孩子从体育课中收获快乐,与文化课学习相互促进,才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本心。
与此同时,强化学校体育绝不仅仅是提高测试分数这么简单。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各地的体育师资力量和场地器材配备并不平衡,学校体育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齐。把体育课开齐开足、提高体育老师的地位、加强器材建设,很多工作都要做在前面。
这几年,青少年体育常常成为热议的话题。一方面,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身体素质愈发重视。在许多大城市,送孩子参加体育兴趣班已成为不少家庭的固定教育支出。但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的地位却仍显尴尬。在一些地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甚至遭到家长集体反对和投诉。
青少年“野蛮体魄”,学校体育不能缺位。让昔日“隐型”的体育课腰板硬起来,这场观念的变革才刚刚开始。(刘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