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9月22日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全国高校引发热烈反响。
教师们纷纷表示,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为做好“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教育工作者今后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作为教育领域的专家代表参加座谈会并发言。郝平表示,谋划“十四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和科技攻关这个主攻方向。北京大学将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拔尖创新型领军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我们将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晓彤说。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在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建华看来,作为师范类的大学,承担着培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不但要自身要培养好时代新人,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好时代新人,其首要工作就是把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恩伦表示,学校在师范生培养上,始终注重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师培养的全过程,今后也将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教师专业道德教育,让师德修养成为自觉,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使师范生执教后能培养有德之人。
“作为大学教师,仍需紧扣‘立德树人’的主题,培养有责任、有担当、能作为社会栋梁的青年英才。”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院副教授朱明哲认为,应对新时代新挑战的法律人,必须要有家国情怀,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法治事业之中,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
勇挑重担,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攻关
习近平指出,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我国高校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攻关。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参加了座谈会并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他谈到,“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第一个五年。学校将坚决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研究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建设,围绕“四个面向”,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徐孝民表示,正在深入开展学校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学校将努力发挥在矿业与安全方面的特色优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肩负服务国家、区域、行业的神圣使命,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持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贡献矿大力量。
“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青年教师备受鼓舞,同时也感受到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电子科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荆燕飞教授说,今后在大学数学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夯实数学修养、数学思维分析能力培养,加强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起大学数学课程育人新格局。
改革创新,全面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习近平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
“我们将贯彻总书记的要求,始终对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高度的敏锐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程时杰表示,将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拓展专业内涵,构建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且将基础理论、学科前沿、工程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卓越领军人才培养模式。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表示,学校将坚持把立德树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的主线,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始终与国家战略布局同频共振,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的布局紧密结合,努力建设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产出大成果,助力科技创新战略。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谈到,学校将结合国家当前和未来战略需要,重点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以“十四五”为契机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改革,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未来教育健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社会化协同的基础教育体系,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